明府城是濟南的古城區(qū),因建于明朝而得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地域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濟南市區(qū)護城河以內(nèi)的區(qū)域。這座古老的城池,承載著濟南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城中的潺潺清泉,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濟南人,堪稱濟南的城市文化之根。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提起濟南,人們常會想起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在《老殘游記》中的一段描寫:“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p>
書中所描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詩意景象,正是當年的明府城。清泉幽遠、垂柳碧枝,自是美不勝收,但要說比那江南風景更有趣味,恐怕靠的不僅是泉水垂楊,還有“人”與“泉”在相生相伴過程中所形成的和諧生活情境和濃厚人文氣息。這一點,在城中的曲水亭街一帶體現(xiàn)得尤為深刻。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南門,南接西更道,是一條極具濟南歷史文化特色的老街。漫步在曲水亭街,時光仿佛回到了舊時的濟南。悠長的青石老街隱于繁華深處,由泉水匯集而成的曲水河沿街緩緩向北流淌,小河兩岸垂柳依依,在一片柳蔭掩映之中,一座座古樸的中式庭院參差錯落,青磚黛瓦,門樓如畫,黑漆木門在陽光的照耀下微微泛著光暈,透出安寧祥和的韻味。沿著河岸一路前行,不時可以見到在河邊用泉水洗菜淘米的主婦,拿著網(wǎng)兜撈魚蝦的孩童,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三三兩兩坐在樹蔭下,一邊品著泉水泡的清茶,一邊聊著家常瑣事。最令人艷羨的是,街巷的小院兒里也深藏著諸多泉井,寒來暑往,從不干涸,院中人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甘甜的泉水,何其愜意。
老街人出門是泉,家中有泉,依泉而生,以泉為伴,一句“我是喝著泉水長大的”,道出了老街人與泉水的不解之緣。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清冽的泉水一直都在這里,它連接著濟南的歷史,也連接著濟南人的鄉(xiāng)愁,“泉水”“人家”共同構(gòu)成了老濟南人的生活底色,成為這座老城中最令人流連的光景。
名士薈萃,時賢云集
明府城山清水秀,百泉爭涌,堪稱北方江南,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千百年來,那一處處滄桑的古跡、一個個響亮的名號、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無不彰顯著文化的魅力。
明府城中最著名的文化標志當屬歷下亭。當年詩圣杜甫來到濟南,與北海太守李邕等人同游五龍?zhí)哆叺臍v下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名句。從此以后,歷下亭聲名遠播,成了濟南的“文化名片”,吸引了諸多名士前來賞景飲宴、吟詩作賦。從北魏到清朝,歷下亭曾因戰(zhàn)亂等原因而三易其址,期間還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損毀與整修,現(xiàn)在的歷下亭位于大明湖中心的小島上。也許有人會好奇,一座小小的亭子為何會讓人們?nèi)绱藸繏斓肽?,在其遭到破壞后被反復整修乃至重建。其中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因為自杜甫登臨那日開始,歷下亭就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客亭”,而是人們心中的文化圣地,數(shù)千年來,歷下亭幾經(jīng)風雨而風光猶在,背后是一代代文人墨客追慕先賢的懷古情結(jié),也是一代代濟南人對老城歷史文化的執(zhí)著守望。
明府城自古名士薈萃,時賢云集。歷史上曾有眾多文人到城中游覽、旅居,對這里的風景吟詠不絕,留下了諸多傳世名篇。諸如黃庭堅的“濟南瀟灑似江南”,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元好問的“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長作濟南人”等,至今仍被后人傳誦。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文學家老舍曾長期居住在趵突泉附近,創(chuàng)作了《大明湖之春》《濟南的冬天》等一系列作品,對明府城中的風光極盡贊美之情,郁達夫、沈從文、臧克家、季羨林等文學大家也都曾到過濟南并寫下了諸多贊美濟南人文風韻的篇章。這些文學作品的廣為流傳,為濟南這座山水秀美的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濃詩意。
君子如水,潤澤蒼生
明府城是濟南泉水的匯集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于如泉水般至清、至純、至韌的君子品格尤為崇尚。千百年來,人們傳頌著老城中的君子事跡,也傳承著君子文化。
君子如水,潤澤蒼生。北宋熙寧年間,曾鞏調(diào)任齊州(今濟南)知州,當時齊州城內(nèi)泉水豐沛,眾泉匯集為渠,環(huán)流至城西北,再經(jīng)北城門排出城外。然而遇到暴雨洪澇時,城北的積水常會倒灌入城,每每需用荊葦編網(wǎng)再堆土來阻擋,但是效果不佳,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時時受到威脅。曾鞏到任后,深感前法勞民傷財,絕非長遠之計,于是下決心徹底治理水患。為了避免給百姓增加負擔,曾鞏下令用庫錢購買石頭,雇傭城中百姓勞作,耗時月余,在北城門修建了一座水閘,可視城外水位高低而隨時開閉,從此北門水患乃絕,百姓再無后顧之憂。事后曾鞏寫了一篇《齊州北水門記》來記錄這件事情,在文中他并未宣揚自己的功績,而是多次提到了“勞”和“費”的問題,足見其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直到今天,曾鞏主持修建的北門水閘依舊發(fā)揮著作用,真正實現(xiàn)了其“人無后虞,勞費以熄”的淳樸愿望,而曾鞏的君子風范也被濟南人銘刻在了心中。
歲月匆匆、鉛華洗盡,老城記憶、歷久彌新。如今的明府城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斷為濟南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著新鮮血液,在濟南城市發(fā)展史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記者 王萍)
編輯:陳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