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的資本市場警報持續(xù)拉響,多家在港上市房企還在面臨清盤呈請聆訊。
第一家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的房企已經出現。
嘉興富豪沈天晴實控的佳源國際(02768.HK)于日前公告稱,該公司已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由破產管理署署長擔任告公司的臨時清盤人。這是此輪房企債務爆雷中,第一家被判強制清盤的在港上市百強房企。
截至目前,在港上市房企中,恒大、花樣年、祥生、龍光、融創(chuàng)等多家房企的境外主體都曾被債權人“清盤呈請”,相比之下,佳源國際不是第一家接獲債權人清盤呈請的境內房企,其訴訟所涉?zhèn)鶆战痤~也并不算多。
然而,負債兩萬億的房企還在苦苦支撐,為何涉訴金額僅1450萬美元的佳源國際要率先走向完結?
重組計劃未獲香港高等法院認可
5月5日,浙系上市房企佳源國際公告稱,該公司已被香港法院頒令清盤,公司需解散以及出售資產,以償還逾期的1450萬美元債務。
佳源國際在4月3日已經停牌,股價定格在0.173元/股。相比2018年年底其股價15.825元的最高點,已經跌去了99%。
“清盤后即意味著該公司境外上市主體不復存在,自然無法再交易,小股東一夜清零?!币晃蝗谭治鰩煂Φ谝回斀洷硎?。
在佳源國際之前,今年4月13日上午9時,新力控股的上市地位因長期停牌而被港交所強制取消,成為此輪首家退市房企,結束了它令人唏噓的1246天資本市場征程。
去年10月,A股上市公司陽光城旗下境外主體陽光城嘉世國際也曾被香港法院頒布清盤令,不過,陽光城嘉世國際并非上市公司,而是陽光城在境外設立的用于發(fā)行美元債的主體。
在香港,被強制清盤等于進入破產程序,公司的生產運作停止,所有資產在短期內出售變現,按優(yōu)先級償還未付債項,之后按法律程序宣布公司解散。
根據香港破產管理署規(guī)定,法院頒布清盤令后,會任命臨時清盤人,由臨時清盤人接管處置所有可變現資產,如在扣除所有費用和開支后,仍有剩余資金,清盤人會把該筆款項攤派給申索已獲接納的債權人。因此,上市公司一旦遭法院下令清盤,管理公司一切事務的權力便由該公司的董事或股東移交清盤人。
據第一財經統(tǒng)計,截至目前至少有12家房企在香港被債權人提起清盤呈請,然而真正被法院正式頒發(fā)清盤令的卻是極少數,佳源國際成為第一家被清盤的內地百強房企上市主體。
在收到清盤呈請后,大多數上市房企會努力爭取轉圜之機,一方面延遲清盤聆訊,另一方面與債權人溝通債務重組方案。
實際上,佳源國際也曾三次延遲聆訊爭取時間,直到清盤令頒布前夕,佳源國際還在努力爭取對旗下六只美元債實施重組計劃。4月26日,佳源國際一度宣布終止債務交換要約,即放棄第12次債務展期,轉而按照重組支持協(xié)議項下擬定者進行重組計劃,以代替交換要約,尋求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有債權人透露,在清盤令發(fā)出前,有80%的離岸債持有人已同意簽署重組支持協(xié)議。
不過,對于佳源國際的動作,香港高院法官質疑,其重組計劃并不是一個具體建議,只是公司“提出來的一個想法”,意指佳源國際并未給出清晰合理可操作的方案。
這一結果給其他面臨清盤呈請聆訊的房企敲響警鐘——債務重組計劃僅拿到債權人高支持率并不夠,具體方案還需要符合法官要求。
“理論上,佳源國際還可以上訴,但香港法院撤回清盤令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法院頒布清盤令是比較審慎的?!鄙鲜鋈谭治鰩煼Q。
嘉興富豪沈天晴的生死資本局
一家資產近千億的房企,因1450萬美元涉訴債務而被強制清盤,這一結局充滿戲劇性。
目前佳源國際2022年全年財務報告延遲刊發(fā),最新財務數據僅更新到2022年中期。根據這份中期報告,佳源國際總資產仍有921億元,總負債為655億元,每股凈資產達到3.18元人民幣,總體來看并非資不抵債。此外,佳源國際有1660萬平方米土儲,中期報告稱土儲貨值高達2000多億。
根據財報,佳源國際的棘手問題是現金流斷裂,截至2022年中期,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5億元,短期負債則達到132億元。
根據這些財務數據,表面來看,佳源國際完全可以通過處置資產來實現現金回籠,解決現金流問題。然而佳源國際之所以成為第一個被發(fā)清盤令的上市房企,與其特殊的發(fā)展歷程有莫大關系。
由嘉興富豪沈天晴(又名沈玉興)創(chuàng)立的佳源集團業(yè)務橫跨房地產開發(fā)、電器零售、醫(yī)療養(yǎng)老、商業(yè)管理、物業(yè)服務、智能家居、文化旅游、礦產開發(fā)、園林綠化、金融、化工等多個領域,但因為房地產開發(fā)規(guī)模在2018年之前并不大,因而只算一家默默無聞的房企。
2019年,佳源國際“一跌成名”,這場風波之后,外界才認識到了港股上市公司佳源國際的特殊之處。
2019年1月17日,佳源國際股價閃崩,突然從接近14元每股的高價,瞬間跌到2.145元/股,跌幅超過80%,263.15億港元市值灰飛煙滅。
在股價暴跌前,佳源國際陷入“銷售數據造假”的輿論漩渦中,原因是有房產機構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佳源國際銷售額為79.2億元,2018年銷售額卻達到875.5億元,年銷售增幅高達1005%,這個增幅引發(fā)廣泛質疑。
當時,對于“速成”的銷售額,佳源集團澄清稱公司可能遭到惡意做空,2017年排名機構選取的主體是上市公司佳源國際,而2018年的主體為佳源集團。兩者并非同一個主體,因此也不具備可比較性。實際上,佳源集團遠未將旗下地產業(yè)務都注入港股上市公司平臺,而佳源國際的銷售貢獻度,大約只占了整個集團的20%。
也就是說,佳源集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業(yè)大、上市公司小”的企業(yè),盡管2018年的銷售額已經邁過800億門檻、排名全國TOP40,但上市公司所擁有的資產并不多。在上市公司佳源國際之外,沈天晴還擁有不少自己的私人資產。
這場風波后,沈天晴曾表示,未來會將私人資產不斷注入上市公司,以助力打造上市公司的發(fā)展。
此后,佳源集團就開始“左手倒右手”,上市公司佳源國際與沈天晴多次進行關聯交易,收了沈天晴所控股的公司位于上海、安徽的數宗項目以及佳源服務的全部股權。
直到2021年1月,佳源國際還曾披露稱,公司擬以72.48億港元收購大股東沈天晴持有的魯源投資全部已發(fā)行股份。對于收購的原因,佳源國際稱是由于看好山東省房地產市場行情。
不過,這些注入資產的行為,一直沒有給上市公司帶來太多利好,未提振股價。在2019年年初那次閃崩后,佳源國際的股價便長期在3元至4元間徘徊,再也沒有回到過閃崩前的價格。2022年債務危機爆發(fā),佳源國際和佳源服務股價再度閃崩,其后佳源國際股價就一蹶不振,直到跌成如今的0.173元/股。
而自2022年二季度股價一路下行開始,沈天晴便多次大幅減持套現,持股比例從64.83%降至目前的39.67%。沈天晴這些動作亦被外界質疑他表面在“自救”,實則躺平,意圖棄車保帥。截至目前,對香港高等法院頒發(fā)清盤令是否進行上訴,佳源國際未作公開回應。
編輯:范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