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
6月18日,刑辯的藝術和境界研討會暨《大辯護》新書發(fā)布會在京舉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原所長謝鵬程,北京大學教授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許身健,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刑事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顧永忠,以及律師界、媒體界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謝鵬程認為,辯護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說服和改變,說服辦案人員、說服當事人、說服社會公眾達到一個特定的辯護結果。律師的根本任務其實就是保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在具體的辦案過程中除了運用法律知識以外,還要運用不同的技巧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案件運用不同的辦案智慧,這個說服的效果就是辯護的藝術。他談到了刑辯的三重境界:第一是服務好當事人,第二是要有助于司法公正,第三是要有助于國家法治進步。
陳興良表示,大律師和大辯護這兩個詞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不完全相同。從書中可以看出,大辯護是指用更大的視野更開闊的思維跳出案件看案件,看背后的癥結看未來的走向,跳出法律看法律,看刑事政策,然后利用綜合的方法窮盡所有合法途徑給當事人辯護、維護其權益,大辯護是對刑辯業(yè)務所能達到的一種境界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含義,大辯護實際上是對刑事辯護業(yè)務一種更高的要求。該書副標題叫做“我和我的刑辯故事”,在20年的時間里面從一個新手菜鳥成長為大律師,講述作者從體制內(nèi)辭職從事律師業(yè)務,又選擇刑辯作為專業(yè)方向,對于剛從院校畢業(yè)直接投入到律師行業(yè)的法科學生來說,會很有啟發(fā)。
顧永忠認為,辯護要有大格局,要站在社會公平正義這樣一個高度這樣一個立場來看待辯護。刑事辯護涉及的相關刑事法律非常廣泛和復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識結構上、知識背景上要求更高。大辯護還要有大思維,辯護的大謀略或者是策略。我覺得大辯護應該是確定對刑事案件辯什么怎么辯的指導思想和決策依據(jù),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但又非常重要的理念。
車浩表示,《大辯護》表達口語化通俗易懂,讀起來引人入勝,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說自己的辯護理念和辯護經(jīng)驗,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夠實現(xiàn)是不簡單的。很多地方顯示出了刑辯律師的專業(yè)性,就如何從訴訟入手提綱挈領,如何從事實開始由遠及近,如何以時間人物為綱分成列表,如何盡力抓住要害進行索引,如何進行調(diào)研罪犯娓娓道來,這是一個刑辯律師多年職業(yè)心得的總結,不管是對新入門的法律人還是對資深辯護律師的同行都有很強的交流借鑒和學習的意義。
許身健談到,好律師如良醫(yī)。他特別把律師和良醫(yī)作了一個比較,尤其是用醫(yī)生的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最高境界和職業(yè)倫理作了一個比較,那就意味著什么樣的律師做的是辯護,什么樣的律師做的是大辯護,在這一點結論就是好律師如良醫(yī),做到了就是大辯護。
新書發(fā)布會上,錢列陽律師、李宏律師、王兆峰律師、翟建律師、毛立新律師、沙云翠律師、李偉律師以及北京映客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梁山等分別發(fā)言。
錢列陽認為,藝術是技術的最高層次,就是刑事辯護的各種技能技巧方法手法達到藝術的境界,所以這是一個方法論,而境界是什么,是我們這個案件是什么,環(huán)境是什么,社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這是個認識論的問題,所以刑事辯護中他講到的藝術和境界實際上是哲學上的認識和方法,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每個律師在辦理手頭的具體案件的時候,都要去思考是否有推動意義。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時代》執(zhí)行總編輯劉桂明總結說,與其說是一個研討會,還不如說是一個開題報告會,開什么題,就是什么是大辯護?就像陳興良老師說的一樣,什么是大辯護,或者大辯護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大辯護有哪些故事或者是哪些故事是大辯護。在李宏看來,只是為財富交易辯護那只能叫做辯護,如果既能為財富交易更能為權益保護辯護才叫做大辯護。在王兆峰看來,求真只能叫做辯護,既能求真也能夠求善更能求美的辯護才是大辯護。在毛立新看來,關注結果的辯護叫做辯護,既能關注結果更能關注效果的辯護才是大辯護。在沙云翠看來,只是辦小案或者說只能辦大案那只能叫做辯護,如果能夠把小案和大案完美地結合起來的辯護才叫做大辯護。在李偉看來,如果只是單一的思維只能叫做辯護,既有單一的思維更有復合的思維才叫做大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