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9日發(fā)布9起涉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涉及肉制品、冷凍食品等,犯罪手段包括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
此次公布的9起案例中,有3起涉及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其中,2022年9月21日,民警在某農(nóng)貿(mào)市場干貨店查獲黃某持有的罌粟殼(籽)61.985千克、可疑鹵料包13.575千克。經(jīng)查,罌粟殼(籽)系黃某購入用于當(dāng)作調(diào)料銷售給他人食用,以及摻雜在其自制的鹵料包中出售。法院以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種子罪判處被告人黃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四個月。
案例中還有被告人銷售偽劣產(chǎn)品。2022年4月至8月,被告人盧某某、呂某某多次采用虛假宣傳、改變包裝等方式以豬肉、鴨肉冒充牦牛肉、牛肉進(jìn)行售賣,銷售金額共計74740元。法院判處盧某某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判處呂某某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
典型案例中還包括被告人阿某等14人將一批凍品牛肉干從境外走私到中國境內(nèi),被判有期徒刑二年至五年;被告人陳某某等3人生產(chǎn)、銷售“風(fēng)濕靈”等藥物制品,屬于假藥,被判有期徒刑八年至十二年;被告人蓋某某在農(nóng)貿(mào)市場售賣鹵豬頭肉、豬耳朵等,導(dǎo)致4人亞硝酸鹽中毒,被判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王研 吳俊寧)
編輯:丁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