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度依賴信息管控
雖然各地不斷大力推進輿情引導能力建設,理論學習培訓都已比較充分,可是一旦發(fā)生輿情事件,不少涉事部門仍然選擇習慣性退縮,寧可少說不說、少做不做。還有的涉事部門第一時間反應就是“刪、封、堵”,尤其是在輿情發(fā)酵初期就采取信息管控,試圖通過當?shù)鼐W信部門和公安機關的協(xié)調處置,將敏感信息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然而事實表明,此種方式不但于事無補,還往往成為危機放大的催化劑,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敏感輿情中,“404”符號已經成為刺激輿論的標簽,常常激發(fā)網民刨根問底,掀起更大的輿情駭浪。同時,在一些案例中也可以看到,部分涉事部門心態(tài)過于敏感,因害怕輿論質疑造成負面影響,對于涉及關鍵詞匯的相關信息不加甄別地進行“一網打盡”,甚至出現(xiàn)將權威部門的懇切建議也一并刪除的情況,被網民譏諷“相煎何太急”。當前,網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性比以前大大提高,在輿情處置中,要慎防涉事部門過多地依賴于信息阻隔手段,干涉社會言論,引發(fā)不滿情緒形成負面輿論風潮。
2. 過度使用評論功能
信息時代的新背景下,面對輿情格局日趨復雜的形勢,政法機關組建和使用自己的網絡力量,在輿論場中與不良言論做斗爭,對掌控輿論主導權起著關鍵性作用。尤其是在輿情發(fā)酵期和高熱期,組織網評不僅能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還能引導網民對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產生更加理性客觀的理解和討論,有助于強化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功能。
然而,在不少處置實踐中,部分涉事部門過度使用網絡評論功能,造成了嚴重的輿論反彈。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在輿論引導過程中,使用模式化、單一化的評論用語,甚至評論內容和新聞事件完全脫節(jié),不但起不到引導作用,反而遭到網民指責稱“水軍”,產生反感情緒;二是在不必要的情形或場景下,仍然調動大量網評力量來營造輿論盛況,個別案例中還出現(xiàn)大量簡單復制粘貼的評論用語,令人啼笑皆非。這提示各地政法機關,當前網評員隊伍整體素養(yǎng)參差不齊,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有待提高,過度依賴網絡評論功能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折損,需慎之又慎。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20年第29期)
法制網輿情監(jiān)測中心 王燦
編輯:劉音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