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7日,有網民在微博發(fā)文稱,其在廣州乘坐地鐵時疑似被一中年男子偷拍。事件引發(fā)關注。隨著輿情發(fā)展,輿論焦點從批判偷拍行為轉向譴責涉事女生造謠誣陷,衍生出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亂象。歷時近半月后,6月21日,涉事女生所在高校四川大學公布處置結果,再次引發(fā)網絡熱議。輿論場上,各方之間的對峙拉扯,讓此事從簡單的民事糾紛升級為熱度頗高的輿情事件。法治網輿情中心通過梳理事件發(fā)展全程,分析輿情高熱成因,為有關部門洞察輿情傳播發(fā)酵規(guī)律,妥善應對輿情危機提供參考。
輿情事件
1. 涉事女生發(fā)文稱疑似被偷拍 輿論爭議四起
6月7日11時39分,微博用戶“@注冊不了張z”發(fā)文稱其在乘坐廣州地鐵8號線時,懷疑遭到一位大叔偷拍,便要求大叔展示相冊“自證清白”,經檢查發(fā)現相冊里沒有偷拍內容后警告大叔“小心點啊,別亂拍”。這一舉動引發(fā)爭議,部分網民支持女生的維權行為,但也有網民認為這是“造謠生事”,發(fā)視頻曝光的行為構成侵權。該博主還在文中稱大叔手法熟練,“不像第一次作案”,并回復那些指責其惡意誣陷的網民稱“既然沒有偷拍,那他為什么不為自己發(fā)聲”,相關言論引發(fā)網民不滿,有網民扒出該賬號所有人為河南大學學生張某,目前已保送為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其在快手、小紅書、抖音等多個平臺均有賬號運營。不少網民就當事人身份和所學專業(yè)開始挖苦諷刺。6月9日,廣州地鐵通過媒體回應稱,事發(fā)當時已有警方介入處理,由于是誤會,雙方已經和解。四川大學也表示此事已經在調查。
2. 女子致歉態(tài)度不誠反引眾怒 輿論風向偏轉
6月11日,被懷疑偷拍男子的兒子鄧某通過《南方都市報》發(fā)聲,稱父親是農民工,當天坐地鐵想在廣州轉轉,未曾想到被當做“猥瑣男”發(fā)到網上。他希望涉事女子公開道歉,否則將選擇起訴。該表態(tài)獲得大量網民支持。當日,鄧某陪同父親到廣州鷺江站派出所報警,張某致歉,雙方再次達成和解。鄧某表示,她還是一名學生,公開道歉就好,不想影響她太多。當日19時許,“@注冊不了張z”發(fā)博致歉,這條微博引發(fā)網民評論8000余條,但張某關閉了評論功能,僅顯示一條為其“站臺”的精選留言,很快有網民發(fā)現該賬號為張某小號。這一“操作”徹底激怒網民,有網民諷刺稱:“用專業(yè)優(yōu)勢帶風向,發(fā)現‘失手’后先大號道歉,再小號帶節(jié)奏,不愧是傳媒學院的高材生?!比绯钡馁|疑聲中,張某所在的四川大學也遭遇壓力,不斷有網民頻繁催促校方處置此事。6月12日,四川大學再次回應稱仍在調查,但否認網傳將要開除涉事女生的信息,輿情熱度持續(xù)走高,并于6月14日觸頂。
3. 衍生輿情漣漪不斷溢散 涉法討論增多
隨著地鐵“偷拍”一事真相大白,張某“無理取鬧”的做法令憤怒的網民對其展開全方位無死角的人肉搜索和謾罵,更有多名疑似張某的同學站出來披露其過往劣跡,比如:6月12日,四川大學百度貼吧用戶“Umy”稱,張某本科期間利用自己學生會主席的身份占有他人學術成果,以幫助自己保研;6月13日,“@瑪格麗特別放鹽”“@去到岸邊之前獨自沉入深海”等多名微博用戶爆料稱,在高中和本科時期曾遭到張某校園霸凌,導致抑郁;6月14日,知乎某匿名用戶發(fā)布圖文,透露張某為在騰訊實習,連續(xù)曠課多月未受到處罰,此次事件之后,張某強硬要求實習部門隱藏個人信息等。另據極目新聞報道,騰訊已與當事女子解除實習合同。針對網傳其違規(guī)保研的問題,6月15日,河南大學稱學校相關部門正在調查。衍生輿情還從涉事高校輻射至社會層面。6月18日,山東某機械公司對外宣稱“因為張某事件,將停聘四川大學畢業(yè)生”,但隨后該公司出面否認;上海一影視傳媒公司也表示“原則上將不招聘川大任何師生”。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單位被卷入,輿情出現嚴重失焦。
4. 校方處理結果未達公眾預期 網絡追問持續(xù)
歷經較長的沉淀期后,6月21日,四川大學官微發(fā)布通報稱,最終給予張某留校和留黨察看處分。經對張某保研過程進行核查,未發(fā)現其違反國家和學校相關規(guī)定。多數網民不認可此結果,認為四川大學放任學生不當行為,處置不公。有網民反問稱“明顯的造謠,為何僅以道歉結束”;還有網民認為高校的教育機制和培養(yǎng)標準出現問題,質疑如此品行的大學生將來進入媒體,職業(yè)素養(yǎng)堪憂。大V“@老徐時評”指出:“造謠也好,拒不道歉也好,這些都屬于個人品德問題,并不是重點。這個事件的重點,是后續(xù)被發(fā)現的保研等問題,關系到教育公平,關系到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和上升空間?!?月25日,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發(fā)布通報,認為四川大學的畢業(yè)生品質難以信服,故該所不再招聘該校畢業(yè)生。部分網民對此叫好,部分人則認為此舉涉嫌炒作和就業(yè)歧視?!癅人民日報”評論呼吁,莫因個體案例為群體“貼標簽”。
截至6月29日12時,相關信息量81萬余條,其中微博信息57萬條,客戶端文章18萬篇,視頻信息2.4萬條。微博話題“#四川大學回應女生曝光地鐵大叔#”“#自證未偷拍大叔兒子希望曝光人道歉#”等累計閱讀量超95億。
輿論觀察
1. 探討“曝光式維權”行為的合理性
此事中,輿論聚焦當事人采取的“曝光式維權”,并探討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有媒體和法學人士關注曝光和侵權之間的邊界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趙軍、北京律師岳屾山等人表示,涉事女子捏造事實,嚴重貶損了大叔名譽并且傳播廣泛,可能已涉嫌誹謗,應接受治安行政處罰或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叭嗣窬W評”指出,有些網絡曝光行為將拍攝的他人視頻,尤其是可能會引起負面影響的視頻隨意傳到網上,易侵犯他人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缎戮﹫蟆愤€針對這種日常糾紛曝網現象發(fā)文評論,認為過度維權、制造撕裂,無助于改善女性整體處境,如果通過渲染性別對立來吸引流量,把不存在的矛盾安放在無辜者身上,只會遭到社會輿論的反噬。極目新聞評論文章稱,以“莫須有”的主觀認定而曝光他人不僅僅是短期內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對未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可能形成一種“狼來了”效應。
2. 呼吁公眾應理性發(fā)聲反對以暴制暴
隨著涉事女子過往經歷被逐一披露,公眾憤怒情緒也不斷升級,輿論罵戰(zhàn)此起彼伏?!豆と巳請蟆?、央視網等多家中央媒體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并圍繞網絡暴力行為密集發(fā)聲,勸導網民在圍觀該事件過程中應保持理性,守住文明和法律的底線,“以曝制曝”和“以暴制暴”都不可取。中國新聞網評論文章認為,終結網暴需要跳出惡性循環(huán)的思維,將事件納入法治框架下處理解決,不應當任由輿論隨意泄私憤。不過,對于這類媒體觀點,部分網民并不買賬,如微博大V“@根正苗紅的貧農”“@戴雨瀟Dai”指出,涉事女子用“構陷”的方式煽動網暴,侮辱他人,公眾這樣做是為被無端污蔑侮辱的農民工大叔打抱不平,媒體不應是非不分“拉偏架”。
3. 分析此次事件背后的社會原因
部分輿論將探討視角延伸到此次偷拍“烏龍”背后成因上,認為該事件折射出的社會情緒和潛在矛盾值得重現。紅星新聞觀點認為,女性面對偷拍所產生的“應激行為”,主要源于女性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自媒體“法度law”發(fā)文稱,此次事件是男女兩性之間信任徹底崩塌的惡果,女性面臨猖獗的偷拍現狀,但又受困于實質性障礙和程序性障礙,事發(fā)時只能寄希望于私力救濟,導致男性被誣告的風險升高。微博大V“@馬庫斯說”也表示,偷拍者人難以被嚴厲處罰,也是造成女性面對偷拍行為“草木皆兵”的重要心理動因。
輿情解析
此次事件本質上雖然是一起簡單的民事糾紛,卻在網絡的推動和拉扯下逐步發(fā)酵為爭議性大、討論度極高的社會熱點輿情,主要與以下五點原因有關。
1. 涉事女子“無理取鬧”式維權激起公憤
長期以來,網民對于女性的網絡維權行為多抱同情心態(tài),女性在輿論場中的傳統(tǒng)弱勢身份,容易使得自身占據道德上風,并爭取到輿論支持。但是,近年來多起女性網絡維權事件最后都發(fā)生反轉,諸如近期的網紅小慧君稱遭老板性騷擾等?!罢_告”事件的頻發(fā)不僅透支了公眾善意,也拉低了公眾對于類似事件的容忍度。此次事件中,張某在事實清晰的情況下,仍刻意將事件公布于網絡,并發(fā)布中年大叔正面視頻指控其為“猥瑣男”,最初確實帶動了輿論風向。但隨著真相大白,輿論觀點都倒向了被指控的一方,網民情緒徹底反轉。在網民看來,張某借誣告誹謗騙取輿論關注和同情,若此類行為被無底線地支持和放任,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因此,起初輿論場中的支持同情,最后都變成痛擊“受害人”的利器,輿情熱度也驟然升溫。
2. 當事人身份標簽轉換帶動輿情風向轉變
此次事件中,網民屢次提及的便是雙方當事人的身份。輿情曝光之初,中年男子與張某之間是“偷拍者”和被“偷拍者”的對立,吸引一些有同樣經歷的網民力挺。但是隨著事態(tài)發(fā)展,兩人形象發(fā)生了根本轉變,涉事女子不再止于普通的女性身份,而是擁有了新聞傳播碩士、網紅博主、學生會主席等諸多標簽的所謂“人才精英”,被指控的中年男子則變成一位淳樸善良、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脫離于網絡社會之外的務工人員。在輿論場“弱傳播”機制的作用下,事件的性質也從“女性抵制猥瑣男偷拍”演變?yōu)椤熬⑵圬撧r民工”,女生針對弱者單方面發(fā)起的網絡霸凌,擊中了網民樸素的是非觀道德觀底線,同情天平傾斜。而涉事女生利用性別和專業(yè)優(yōu)勢引導輿論的做法,激起了網民逆反情緒,也令自身遭到輿論圍攻。
3. 校方處置遲緩導致話題持續(xù)發(fā)酵
事件發(fā)生后,輿論本來對涉事學校抱有較高期待,但其后續(xù)行為卻成為被輿論攻擊的“靶點”。四川大學從首次發(fā)聲到發(fā)布調查結果,中間經歷了12天的空窗期,輿情得以充分發(fā)酵,同學同事的集體爆料對張某個人形象構成全面圍剿,公眾負面印象愈深,呼吁開除張某學籍,取消其保研資格的聲音就愈強烈。而相對地,在此期間四川大學雖然多次回應,但都沒有實質性內容,網傳信息蔓延也令人猜測不斷,比如有人透露“川大老師同情學生遭遇,力保學生不受處罰”;疑似張某前男友、母親及閨蜜等多人在社交平臺發(fā)文,并放出真假不明的聊天截圖透露女生現狀“很不好”等。在各類雜音以及憤懣情緒的干擾之下,網民將不滿、質疑等投向四川大學,懷疑校方久拖不決試圖包庇,這種情緒更在涉事學校處置通報公布后達到頂峰,大大拉長了輿情發(fā)酵周期。
4. 輿論觀點沖突明顯共識難以凝聚
此次事件在發(fā)酵過程中,輿論場多方激烈爭論,觀點呈針鋒相對之勢。輿情初期,包括“@伊利達雷之怒”等多個微博大V發(fā)聲質問,言論涉及女權、新聞倫理等內容,同時還主動喊話警方,在提升事件爭議度的同時帶動更多主體入場,刺激輿論進一步發(fā)酵。隨后,伴隨著網暴趨勢愈演愈烈,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發(fā)表評論,試圖制止輿論場的網暴行為,但并沒有獲得網民認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網民認為是張某最先挑起事端,目的不純,加上其被扒出的種種“黑料”,輿論出于補償心理和樸素正義感出手討伐,完全情有可原;另一方面,由于張某具備新聞傳播專業(yè)背景,網民不自覺地將媒體和其本人視作同一陣營,將呼吁停止網暴的言論解讀為“護短”,進而質疑媒體立場。觀點的撕裂對峙讓網民難以回歸理智,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效用被削弱。
5. 網民期待落空催生負面情緒反撲
縱觀整個輿論場中的網民心態(tài),不難發(fā)現情緒對事態(tài)發(fā)展的推動作用。由于張某最初爆料早已被證實為“捏造”,網民期待的是張某意識到自身錯誤并主動承擔相應后果,但無論是其在公開維權后面對網民質疑的默不作聲,還是經線下調解后發(fā)布誠意欠缺的公開道歉,都讓此事多次錯過平息機會。公眾情緒在被反復挑釁后逐漸失去耐性,不滿之聲逐步遞增。有網民自發(fā)向紀委監(jiān)委部門舉報對張某保研流程進行調查,正是希望借助輿論力量,試圖讓張某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當公眾意識到借助公權力或倒逼學校都沒能達到伸張正義的目的時,輿論情緒反撲就會更加激烈。因此,不論是微博大V關聯(lián)此前數起“造黃謠”事件,強調造謠者應當“輕則被開除,重則被拘留”的法律責任,還是部分企業(yè)律所公開表示“不再招募四川大學學生”的社會后果,都迎合了一大批網民過剩的憤怒情緒,擴大了討論空間。
輿情點評
一起普通的民事糾紛引發(fā)輿論震動,主要原因在于線下事件經互聯(lián)網傳播發(fā)生變異,事實細節(jié)被放大,輿論各方均有企圖,在社交平臺的作用下無法達成合意,從而出現群體性的言論攻擊。對于多數人來講,想要扭轉線下事實判定,只有通過爭取群眾力量,調動網民正義感,對官方形成倒逼和審判,這也解釋了一些民事糾紛會在網上二次發(fā)酵的原因。但真相在輿情發(fā)展之初就已展露無遺,而線下和解的結果也說明當事人對處置結果表示認可。然而涉事女子仍執(zhí)意在網絡公開曝光,后續(xù)無論是缺乏誠意的道歉,還是校方處置結果,都不斷觸發(fā)網民“以暴制暴”的心理,為這起小事提供了足夠多的衍生話題,導致輿論場負面情緒始終未被截斷或得到疏導,甚至持續(xù)升級,趨于失控。
近年來,一些“小而熱”的輿情事件總是能快速聚攏網民視線,引發(fā)全輿論場熱議,僅近段時間就有四川成都“高鐵掌摑”事件、江西工職院“鼠頭鴨脖”事件等。這些熱點事件的背后,大多與事件中所裹挾的社會情緒、潛在矛盾以及傳播機制等因素息息相關。在本事件中,隱身事件背后的廣州警方并未成為輿論主要攻擊對象,主要是因為:一則警方程序處置合規(guī)、處理結果合理,經住了輿論嚴苛審視;二則涉事女生超高的話題性吸引了大部分輿論火力,使得矛頭轉向。不過,當下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受多方因素影響也有可能成為震動全網的“大事”。此次部分涉事部門的工作瑕疵及失誤所引發(fā)的輿論風暴,更加警示政法機關,要增強輿情敏感意識,對此類熱度高、影響大的涉法輿情及時出手、作出權威回應,避免久拖不決或放任不管,為極端情緒留下滋生蔓延空間,埋下輿情風險。此外,政法機關還可通過加強當事人溝通或設置議題,為負面情緒提供合理的釋放渠道,及時掐滅網暴苗頭,防止輿論場失序。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編輯:彭曉月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