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嫻
都說軍人是習慣答“到”的人,可有這樣一個人,雖一天軍裝都沒穿過,卻一直在用具體行動答“到”。
他叫王友民,一位已堅持擁軍35年的“老兵”!
一
這次,能否找到“李吉祥”?
長白山深處的那爾轟林場,像是按下了時光暫停鍵,王友民跋涉兩千公里來到這兒時,一切與30多年前似乎沒有太大區(qū)別,看著熟悉的景象,他想,或許能找到恩人……
1983年,陜西渭南青年王友民踏上這片黑土地,加入修鐵路的隊伍。他盤算著修一米鐵路掙30元錢,十米就能掙300元錢。哪知道東北的三月依舊天寒地凍,一鎬下去,連個坑都砸不出來。干了3個月,工頭沒給一分錢,其他工友都陸續(xù)回家了,他和兩個小伙伴卻因為沒有路費,只能在長白山里亂轉悠。山谷里的北風夾裹著雪花,饑餓、寒冷、絕望開始慢慢侵襲他們……
是退伍軍人“李吉祥”救了他們。此后3個月,“李吉祥”把這3個年輕人留在家里,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袄罡绾蜕┳影鸭依锏募毤Z都留給我們吃,他們吃粗糧;我們不吃飽,他們就不動筷子。”王友民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動情。待他們3人一邊打工一邊賺夠了路費,“李吉祥”又把他們送上返鄉(xiāng)的列車……
這段經(jīng)歷讓王友民對軍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說:“軍人,從此在我眼中成為一個神圣的字眼,飽含著堅持、奉獻和責任。”
二
1985年,王友民東挪西湊,買了一臺二手印刷機辦起了印刷廠,憑著誠信和苦干,熬過了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苦日子,事業(yè)日漸有了起色。他想報恩,卻找不到“李吉祥”一家了。
“強烈要求丈夫轉業(yè)”,這是王友民為部隊印刷紙箱時無意間聽到的,原來兩位軍嫂因為隨軍后找不到工作,缺乏歸屬感,和丈夫鬧起矛盾。王友民覺得,自己報恩的機會來了——
他主動找到部隊首長,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先安排了3名軍屬到印刷廠工作。隨著印刷廠規(guī)模不斷擴大,他又陸陸續(xù)續(xù)解決駐軍單位十幾名軍嫂的就業(yè)問題,還順帶著多方協(xié)調把他們的子女送到附近學校上學。
企業(yè)越做越大,王友民擁軍的事兒也越做越多。解決渭南籍在外服役官兵的家庭困難、看望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戰(zhàn)士、走訪慰問邊關哨所、結對資助烈士親屬……一名邊防軍人在給王友民的信中寫道:“您幫助我們解決家庭困難,我們在祖國邊疆向您敬個軍禮!”
三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不斷深化,“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yè)”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各級政府出臺一系列保障措施,解決軍人“后路、后院、后代”問題。王友民也思考,“與過去相比,新時代擁軍應該有啥不一樣”。
2016年末,駐陜某部緊急拉動,夜宿王友民企業(yè)的物流園區(qū)。他和園區(qū)全體員工全力保障部隊需求,在拉動結束后的復盤中,此次演練依托社會化的保障模式得到了部隊的認可。
“我們企業(yè)的物流園區(qū)基礎條件好,能成規(guī)模做好部隊保障,但民營企業(yè)各有側重,不能要求都達到這個水平,可以探索一套精細化聯(lián)合保障模式?!边@幾年,琢磨上保障“打仗”這事兒的王友民看起來更像一個兵了,他向駐渭部隊和當?shù)卣岢隽俗约旱慕ㄗh:“甲企業(yè)有場地優(yōu)勢、乙企業(yè)有倉儲優(yōu)勢、丙企業(yè)有運輸優(yōu)勢,各企業(yè)結合自己的特點做好精細化保障,一旦有任務,可以實行模塊化組合,高效集約,高質量保障。”
四
這次,王友民終于與恩人見面了!
原來,老兵的名字并不叫“李吉祥”,而是“李成祥”。因為口音的緣故,當初3個年輕人都把名字聽錯了??v然用一個錯誤的名字一次次尋找,一次次無果,但王友民卻從未放棄……
找到恩人李成祥時,他當時的境遇非常不好,妻子剛剛過世,孫子面臨上大學,家里經(jīng)濟困難。王友民百感交集,握著李成祥的手說:“孩子上學的事兒,我管到底,一定把他供出來!”
跨越35年的善行與回報,對王友民來說,一定不是一次簡單的報恩,當他和老兵李成祥的手握在一起時,或許會想起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在洪水、地震中為老百姓保衛(wèi)家園,又或許會想起當年老百姓拿著大刀梭鏢支援紅軍打勝仗。
“是什么讓我軍能以弱勝強?是什么讓我們一次次共克時艱、負重前行,在災難中挺起不屈的脊梁?答案就是軍民一心!”王友民如此回答。
子弟兵,不忘人民;人民,愛子弟兵!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