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浩 龍禮彬 本報記者 宮玉聰
駐訓官兵組織升國旗儀式。韓強 攝
在高原隨陸軍某部駐訓的每一天,記者都被可愛的官兵感動著。
打一次電話,向家里報一聲平安,年輕的義務兵就可能哭紅眼睛,但來一次10公里的按圖行進強化訓練,他們卻沒有一個人掉隊。這里海拔5300米,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50%。
空閑的時候,官兵會“侃大山”,幾個人圍坐,你一言,我一語,聊得很開心??墒?,無論聊得多投入,只要外面的緊急集合哨一響,他們就會快速披掛戰(zhàn)斗裝具往外沖。等到集合站定,他們個個身姿挺拔、目光如炬,臉上再也找不出之前的調皮勁兒……
不少人覺得,在這里肯定很苦、很累。但記者和官兵相處這段時間,還真沒聽他們抱怨過。一位老士官對記者說:“全國14億人,能有多少人在這里留下青春印記?咱們干的事兒,光榮!”
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感受?為什么和他們在一起,總會莫名地感到一股激情在胸中涌動?剛來的時候,記者也不甚明了,時間久了,才慢慢尋到答案。
雪山巍巍,高原莽莽。結束了一天的訓練,四級軍士長盧彥廠回到宿營帳篷,打開手機連接新開通的網絡,與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兒視頻通話。
“我們單位得知你在高原駐訓,特別照顧我,沒有安排外派和夜班任務……”不久前,妻子霍慧姿在駐地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與盧彥廠剛一“見面”,就興致勃勃地聊起工作上的事。雖然遠隔千山萬水,盧彥廠也能透過屏幕感受到妻子的喜悅。
今年,該部官兵赴高原駐訓,駐地政府用心用力幫助官兵解除后顧之憂。前不久,政府專項部署落實駐訓官兵家屬工作隨調、子女入學入托等事宜,件件落地有聲。
這樣的暖心故事,記者聽到了很多。
今年7月,河南新鄉(xiāng)輝縣遭遇洪災,上等兵何凡家中房屋田地被淹。當地政府獲悉后,立即派人走訪救助,并送去米面等生活物資。父母打來電話反復叮囑他:“在部隊好好干,家里有政府關心,不用掛念。”
上等兵李陳林家在革命老區(qū)江西省遂川縣。今年8月,得知正在高原駐訓的李陳林家庭比較困難,縣人武部與退役軍人事務局派工作人員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并將他家納入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產業(yè)幫扶對象,鎮(zhèn)武裝部領導專門與他家結成幫扶對子。臨近士官選取,李陳林第一時間遞交了留隊申請書。
記者感到,駐訓地盡管遙遠,卻有許多人牽掛著這里的官兵。
8月1日,駐地群眾自發(fā)組成擁軍慰問團,翻雪山、越達坂,趕到部隊駐訓地,送來制氧機等生活用品。
不僅是通信設備、醫(yī)療器械,甚至包括慰問信,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
當地電信部門不顧山高路遠,在這里架設通信基站,方便官兵與外界聯系。
滿載貨物的地方運輸車輛定期駛入營地,為官兵供應日用品,再偏遠的點位都能見到“流動超市”。
多家優(yōu)質企業(yè)為該部配送生活物資,官兵餐桌上每天都有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食。
這里早就開通了一條連通“云端”的郵路。
記者進入班排宿舍,下士卜囝聃正和戰(zhàn)友們分享家人寄來的一大包美食。他告訴記者,連隊收到了不少慰問信,有些還是小學生寫來的。
這幾天,該團新兵從駐地出發(fā),奔赴高原。
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得知消息后,連夜整理候車室,供官兵夜間休息,還提供了熱騰騰的夜餐。運送新兵的車隊行進途中,路旁的少先隊員立正敬禮,高喊“解放軍叔叔好”;地方車輛主動停車讓行……
“沒想到,以前在電視里看到的鏡頭,竟然發(fā)生在我的身上?!苯洑v了這些場景,新兵張浩欽感慨不已,“這次上高原,我也要寫下屬于自己的榮光,不負祖國,不負人民?!?/p>
看著一個個精神抖擻的年輕戰(zhàn)友,再想想那些聽到的、看到的故事,記者心頭很暖很熱:這群可愛的官兵,他們把祖國和人民裝進了心中,祖國和人民把他們放在了心頭。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