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麗平 廉穎婷 本報通訊員 宋星光
圖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出征。楊志遠 攝
10月15日,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十三號進入發(fā)射前的最后時刻。21時許,飛船開始加電,會簽流程開始注入,一聲聲“明白”從酒泉現(xiàn)場傳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屏幕上是一片黑夜中的長二F遙十三火箭。
此次發(fā)射選擇在16日凌晨。該時間段的選擇,是根據(jù)飛船的運行軌道、工作條件、核心艙組合體的運行狀態(tài)、跟蹤測控窗口等因素確定的。為了實現(xiàn)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共同組成的一字型組合體的徑向交會對接,發(fā)射窗口具有唯一性的特點。
“這次任務有新的挑戰(zhàn)和不同。神舟十三號將首次采用徑向直接交會對接方式,徑向對接狀態(tài)新、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長、在軌試驗難度大、地面提供常態(tài)支持與應急控制的要求高?!北本┖教祜w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劍說。
10月15日22時13分,三名航天員進入飛船艙內,畫面上出現(xiàn)他們身著艙內壓力服的身影。進入艙內后,一系列操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10月16日0時23分,“滴滴滴”的倒計時聲不絕于耳?!捌痫w!”從東風的指揮員到北京的總調度,起飛時刻的通報在兩地大廳響起,通過話音系統(tǒng)的擴聲傳遍參加任務的各個點號。
582秒后船箭分離,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分離后約25分鐘,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神舟十三號進入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
“徑向對接期間,空間站組合體遮擋和飛船大幅度姿態(tài)調整,對中繼測控和飛船能源帶來較大影響,測控支持模式和飛行程序安排調整變化大,這些都增加了地面狀態(tài)監(jiān)視判斷和應急處置的難度?!北本┖教祜w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張躍東說。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里,通信調度馬忠正無暇欣賞神箭的英姿,他的耳機會商里傳來的是圖像話音各個崗位的匯報,手上比對的是切換流程,眼睛里看的是實際屏幕顯示的圖像結果,話筒里傳出的是自己的決策口令。這就是每次發(fā)射任務的常態(tài)。
經(jīng)過6次遠導控制、尋的段4脈沖控制,飛船到達中瞄點,隨后調整俯仰角至90度,分別在徑向停泊至200米和19米處,最終在10月16日6時56分,與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對接,形成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及神舟十三號組合體。8時20分,對接通道檢漏、復壓完成,約2個小時后,航天員成功進入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段圓滿結束,任務轉入組合體運行階段。
眾多挑戰(zhàn)在現(xiàn)場的監(jiān)視判斷中被克服,“對解鎖鎖緊完成”的聲音為太空之吻作出見證。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