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
描摹恢宏壯麗的中國夢,怎能沒有詩歌的表達?講述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詩人怎能不在現(xiàn)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詩刊》社隆重策劃編輯的詩集《初心、紅旗與新征程》(南方出版社),無疑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回顧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歷程,是這部詩集的一個重要主題,如胡丘陵的《歷程》、唐力的《祖國奏鳴曲》、李元勝的《婁山關(guān)的紅火棘》、熊焱的《紅軍山烈士陵園》、姚輝的《赤水河》、邰筐的《就是那一盞馬燈》、龔璇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盧輝的《楊家?guī)X》等。這些詩作,再現(xiàn)了南湖、紅船、紅軍路、古田、安源、井岡山、北盤江、赤水河、婁山關(guān)、遵義、延安、楊家?guī)X、棗園、寶塔、延河、紅軍山等黨史中著名的地名、風物。多少年來,這些都已成為政治抒情詩的重要意象。進入新時代,詩人們以新的筆觸再次呈現(xiàn)這些意象,彰顯了對黨、國家和歷史的忠誠與感懷。
除了黨史中著名的地名、風物,詩集中一些新的名詞同樣吸引著我的目光。比如,敕勒川的《2020封面中國:十八洞村的笑容》里面寫到普通的村民龍先蘭和吳滿金;王單單的《在飛機上俯瞰花鹿坪》,寫到花鹿坪的金忠品、李家英、張德才等人;王二冬的《北京夢》,寫到快遞員宋學文;趙之逵的《扶貧:春天的路線》寫到“比如一組小丫口的代興良/比如二組小瓦房的方美蘭”和“住房安全保障”,還有“285個已經(jīng)脫離了貧困的村民”;許嵐在《黨耀中華,祖國芬芳》提到的“駱駝灣村、元古堆村、菖蒲塘村、張莊村、神山村、大灣村、楊嶺村、長江源村、德勝村、趙家洼村、火普村、華溪村、潭頭村、馬鞍山村”等。這些極具現(xiàn)實感的地名和人名在詩人的筆下綻放出了新時代的光彩。從退耕還林、精準扶貧到鄉(xiāng)村振興,中國人用實際行動追逐、推動著中國夢的實現(xiàn),這其中的曲折歷程、動人故事、感人細節(jié),當然需要詩人們濃墨重彩地描摹、抒寫。
詩集中書寫我國科技發(fā)展嶄新成就的詩篇,更是讓我感受到有一股強勁的時代新風吹來。書寫科技題材,必然要運用大量的工業(yè)術(shù)語和新名詞。這些曾經(jīng)被認為遠離詩意的名詞被寫進詩歌中,會呈現(xiàn)出何種風貌?從寧明的《致敬,大國重器》中,我既讀到了硬核科技的質(zhì)地,又感受到了厚重且富有激情的詩意。詩人以宏觀的視角,對中國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科技成就進行了一番掃描,其中不乏詩意與幻想的升華:“我還打算制造一輛燃燒海水的汽車/不用再花錢去加油站排隊/尾噴管的蒸汽里散發(fā)出鮮花的味道/走到哪里,哪里便會一路飄香”。李木馬的《高鐵,大地樂譜》就像是文字譜寫的高鐵交響曲。詩歌寫的是北京的高鐵建設,具體到了對動車庫、編組場等生活現(xiàn)場的具體描繪?!拔铱匆娏丝茖W家與設計師鉆石般的思想/松針的長睫和漫山遍野的桃花/看見挖掘機的車鏟啊閃閃發(fā)亮/立鋼架,掛鋼筋網(wǎng),噴混凝土/新八達嶺隧道,石頭中的藤架長廊/我看見種植在巖縫中的錨索”,鏗鏘飽滿的語言和富有力量的形象,帶著新鮮的風,吹進我們的視野。這些詩人并非走馬觀花的采風人,他們中有的奮斗在扶貧一線,有的就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龍小龍就是這樣一位身處建設一線的詩人。他的《以追光者的名義》集合了大量的流行熱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經(jīng)意就到了5G信息時代/行走的時速比夢想更快/周遭一切被巨大的引力感召著/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智慧化、人工智能/但凡有所覺察的人們/都在測量現(xiàn)狀,然后鉚足了全身力氣奔跑?!?/p>
長江與黃河,千百年來都是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征。懷揣著新時代的文化自信、理想抱負,將自己融入這些偉大的意象當中,自然也可以寫出動人心魄的詩篇。王自亮的《長江九章》、曹宇翔的《黃河詩篇》、葉延濱的《彩虹高原》、陳勇的《大道陽關(guān)》、高鵬程的《蔚藍》、劉立云的《大船》等作品大氣磅礴,浩然開闊。如果你熱愛朗讀,還想要更親切一些的,再給你推薦幾首:湯養(yǎng)宗的《田疇上的父親》、郁蔥的《大地繁花》、弋吾的《陽光坐在麥穗上》,都是令人禁不住敞開胸懷、大聲朗讀的激情之作。
這本詩集可以說是一首全景式展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代之歌,刻錄著中國人民勇于奉獻、不懈奮斗的足跡,也向世界講述了在這片歷史厚重的土地上正在發(fā)生的震撼人心的中國故事。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