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革命先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許多革命烈士在生死關(guān)頭寫下的優(yōu)秀詩篇,至今仍能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激勵,讓后來人能從他們的詩作中感受到偉大與崇高。
《革命烈士詩抄》(中國青年出版社)是由詩人蕭三選編,于1959年出版的一本革命烈士詩詞選集,經(jīng)過多次增訂、修訂,最新的版本收集了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100多位革命烈士的近300首遺作。書中收錄的詩作有來自李大釗、蔡和森、方志敏、瞿秋白等老一輩革命家,有郁達夫、柔石、聞一多等著名學者詩人,有普普通通的工農(nóng)兵戰(zhàn)士,還有一些沒有留下事跡的無名烈士;詩作的體裁包含舊體詩、新詩、歌曲以及民間歌謠等。這些詩作,都是革命先烈將對黨的忠誠和滿腔熱血注入其中的戰(zhàn)斗詩篇,具有較高的精神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革命烈士的堅定信仰鐫刻在絕筆詩句中。夏明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展現(xiàn)了他對革命未來的堅定信念;周文雍在獄中寫下“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后,與革命伴侶陳鐵軍在刑場上舉行了悲壯的婚禮,那是革命者的血色浪漫;吉鴻昌用樹枝在刑場的泥土里寫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烈士熊瑾璜犧牲時只有22歲,寫下“明月照秋霜,今朝返故鄉(xiāng),留得頭顱在,雄心誓不降”,成為一朵永不凋謝的生命之花;林基路烈士在獄中所寫的歌曲《囚徒歌》擁有與詩詞一樣的文學特質(zhì),其中的“擲我們的頭顱,奠筑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員的鋼鐵意志和崇高氣節(jié)。革命烈士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感召著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無懼生死、接續(xù)奮斗。
革命烈士的革命豪情傾注于熱血詩篇里。面對舊中國的腐朽統(tǒng)治,李大釗寫下:“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抒發(fā)了打破舊時代、矢志重建神州的革命信念;聞一多在詩歌《發(fā)現(xiàn)》中大聲疾呼:“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表達著對舊中國、舊勢力的徹底否定和對新中國的渴慕;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魯特夫拉·木塔里甫將追求真理和無所畏懼精神注入“木塔里甫,你大膽說出真理的話,勇敢地堵?lián)踝橙说牡缆贰菚r我青春的花朵就會開放”的詩句,向敵人宣戰(zhàn)。藍蒂裕在給他孩子的遺囑中寫道:“愿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寄厚望于后輩,希望他能繼承革命精神,將自己未竟的革命事業(yè)進行到底。
“詩從其人,言為心聲。”重讀《革命烈士詩抄》,更強烈地感知到革命烈士的遺作里負載著革命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飽含著革命先輩們的豪情壯志。這些詩作,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里的璀璨明珠。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