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忠玉 王燕敏
在河南省扶溝縣全境解放前16天,1948年6月5日,他所在部隊與匪徒發(fā)生遭遇戰(zhàn),他倒下了,28歲的生命永遠定格。他就是新四軍第四師《拂曉報》年齡最小的編輯、記者姜鴻起烈士。
4月初,位于河南省扶溝縣韭園鎮(zhèn)太康營村的姜鴻起烈士紀念館傳來消息:兩尊烈士鑄銅塑像即將完工。
如果不是一本書的印證,我軍新聞史上一段特殊歷史險些就被淹沒。紅色史料搶救者姜新生,是一位扶溝籍退役軍人。
前些年,姜鴻起烈士的侄子姜一平找到姜新生,打算為伯父立一塊墓碑。家人和鄉(xiāng)親們只知道,姜鴻起是一位烈士,曾擔任過中共河南省扶溝縣城關(guān)區(qū)區(qū)委書記,此外再無更多信息。
2013年,由扶溝縣文聯(lián)原主席唐貴知創(chuàng)作,反映姜鴻起戰(zhàn)斗經(jīng)歷的《小何莊壯烈戰(zhàn)歌》一書問世。姜新生從頭至尾認真細讀,書中16個字深深震撼了他:姜鴻起任新四軍四師《拂曉報》編輯、記者。
不能讓這位戰(zhàn)地記者的光輝經(jīng)歷被淹沒!姜新生從扶溝縣、周口市文獻記載中尋找蛛絲馬跡,從單斐回憶錄《走向拂曉》中尋求佐證,并對照彭雪楓將軍與《拂曉報》全體編輯、記者的合影照片,最終確認了姜鴻起烈士的身份。
緊接著,姜新生歷盡艱辛,搜集到包括烈士生前照片、編印的報紙、刻字的蠟版、使用過的油印機等大量文物,并撰寫《姜鴻起在新四軍考述》,填補了烈士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拂曉報》工作等史料的空白。從此,扶溝抗日英雄便有了“東有吉鴻昌,西有姜鴻起”的說法。
2014年11月,姜鴻起烈士紀念館啟動建設(shè)時的一幕,至今令當?shù)厝烁袆樱毫沂康睦喜肯?、時年88歲高齡的離休干部姜合順聞訊后,決定和家人一起,到施工現(xiàn)場為烈士紀念館搬一塊磚。
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的姜鴻起烈士紀念館建成開館。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王稼祥等為《拂曉報》的題詞、對《拂曉報》的關(guān)心,得以生動再現(xiàn)。當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報刊博覽會上,《拂曉報》作為中國一份敵后報紙參展并引起關(guān)注,讓今天的軍事新聞工作者聞之肅然起敬。
如今,姜鴻起烈士紀念館已成為“周口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扶溝縣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并被中國關(guān)工委命名為“全國少先隊重點課題研究基地”。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