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典宏 特約通訊員 鄭燁
從某新型指揮車上鉆出來,第74集團軍某旅電子防空營營長鄧文林渾身已被汗水濕透。
為盡快調試好這款新裝備,鄧文林帶著幾名骨干連續(xù)奮戰(zhàn)多日。
轉眼間,鄧文林已在營長崗位上干了5年。5年的時間不短,可在戰(zhàn)友眼里,與剛任職時相比,鄧文林的干勁和鉆勁有增無減。
“站上新起點,必須勇于面對各種新變化?!弊呦掠柧殘觯囄牧指锌卣f,“這幾年,我們幾乎是踩著變化過來的。”
5年前,在軍隊改革浪潮中,電子防空營應運而生,鄧文林被任命為該旅首任電子防空營營長。
鄧文林至今記得當時的情形。走馬上任之初,他和戰(zhàn)友們每天都像在“無人區(qū)”跋涉,“沒有參照系,也找不到現成經驗借鑒”。
如何準確定位電子防空營的職能使命,成為橫在鄧文林面前的第一道“坎”。
“電子防空是電子對抗力量與防空力量的融合體……”順著戰(zhàn)斗力建設的發(fā)展脈絡思考,鄧文林深知,組建電子防空營是部隊推開體系之門、邁向聯合戰(zhàn)場的關鍵一步。
一次次議訓會上,從使命任務到力量編成,再到嵌入聯合防空作戰(zhàn)的運轉體系,鄧文林與戰(zhàn)友們反復咀嚼變化背后的意義,漸漸找準了營連建設的定位。
一山過了一山迎。翻開電子對抗相關理論教材,一大堆專業(yè)術語晦澀難懂,一連串技術參數讓人眼花繚亂。如何從“門外漢”變身“帶頭人”?鄧文林不得不直面這第二道“坎”。
“既然注定要邁過這道坎,晚邁不如早邁!”憋著一股子勁,鄧文林和戰(zhàn)友們迎難而上,熬夜加班成了他們工作的常態(tài)。
新裝備列裝后,鄧文林帶頭拜廠家工程師為師,很快對裝備各部位的構造、功用、原理以及相關性能參數做到了“一口清”。為進一步熟悉裝備、提升指揮能力,鄧文林先后拜了6個不同兵種專業(yè)的“師傅”。
獨木難成林。隨后,如何帶領全營官兵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成為鄧文林必須邁過的第三道“坎”。
面對轉崗、轉隸官兵專業(yè)基礎相對薄弱的實際,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鄧文林收集整理資料,編成明白易懂的“口袋書”,供官兵學習。與此同時,營黨委抓住派員參觀、見學、代訓、跟訓等時機,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骨干。
專長帶訓、集中組訓、共同研訓、以考促訓……翻過三道“坎”后,鄧文林和電子防空營一起迎來了“收獲季”。
2017年,電子防空營完成新大綱試點試訓任務,榮獲陸軍“三?!毕冗M單位;2018年,在陸軍組織的比武競賽中,斬獲班組第一名;2019年,鄧文林以營指揮員組總分第三的成績,再次站上陸軍比武競賽的領獎臺……
當營長5年,邁過一道道坎,鄧文林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有道理:“不跨,再小的坎也是難關;跨過這道坎,就是另外一片天?!?/p>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