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浩鵬
漓水湯湯,其源也長。在黃河上游,太子山腳下,一條蜿蜒曲折的細流自西北入境貫穿甘肅臨夏北部,滋潤著干旱的土地,滋養(yǎng)了多民族文化,這便是夏河。
遠方,是松鳴巖蒼翠蜿蜒的山影,每當風起云涌,松濤大作,如戰(zhàn)鼓擂響,似戰(zhàn)馬嘶鳴。翻閱完歷史的卷軸,我涉過夏河,去追尋英勇無畏的先輩們留下的點點足跡。
我沿著鐫刻在石橋上的歷史痕跡,尋找隱于歷史中的斑駁光影。翻閱石版畫,90年前,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領導的“紅軍師”步兵第十一師中,劉善忠、高朗亭等4人帶著6支步槍,組建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延川游擊隊。他們來到臨夏地區(qū),除暴安良、清剿山匪、抗擊外敵,守護著一方水土安寧。90年后的今天,在武警臨夏支隊的營區(qū)中,那6支步槍的銅像直指云霄,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官兵。
溯流而上,是臨夏市東郊公園。在公園深處,一座雕像巍然矗立。樹下乘涼的鄉(xiāng)里老人見我是生面孔,便與我攀談了起來。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33年2月的一個傍晚,新疆戈壁灘大雪紛飛,一群荷槍實彈的反動軍警押著一個人來到雪地里。隨著一聲罪惡的槍聲劃破天空,一個年輕的身軀倒在了血泊中……眼前這尊偉岸的雕像正是臨夏地區(qū)的革命先驅、甘肅早期杰出的革命領導人胡廷珍。在那個陰霾籠罩的年代,胡廷珍樂觀豁達、無所畏懼,積極為黨工作,壯大黨的基層組織,開拓了西北地區(qū)革命運動的新局面。年輕的胡廷珍最終倒在了敵人的槍下,未能回到自己深愛的家鄉(xiāng)。在紀念館后,是一座用紅色巖石雕刻的紀念碑,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葉打在石頭上熠熠生輝。紀念碑猶如一面凝固的旗幟,正宣示著永恒不變的信仰。
順流而下,進入臨夏縣蓮花鎮(zhèn),沿著雄偉壯觀的劉家峽庫區(qū)行走一段距離,便可在參天綠樹間看到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1949年8月,王震將軍率10萬大軍,發(fā)起蘭州戰(zhàn)役左翼攻勢,和平解放臨夏。經(jīng)過連續(xù)幾天的日夜奮戰(zhàn),在當?shù)匕傩盏膸椭拢?0萬大軍、2000多匹戰(zhàn)馬及軍資最終在蓮花、循化、大河家安全順利渡河,為解放青海和新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軍愛民、民擁軍的曲譜流傳至今,我們仍在傳唱。
時光遠逝,昔人長辭。我走在營區(qū)紅色長廊的木階上,撫過南梁紅軍的石版畫,望著6支步槍的銅像下正在苦練本領、精武強能的青年官兵。我想,軍人的使命,便是堅守,便是付出。無論是在高山哨所,還是在海島邊防,從向著軍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們注定不再平凡。追尋先輩們奮斗的足跡,在火熱軍營奉獻青春,便是在續(xù)寫這段紅色歷史新的篇章。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