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圓 趙禎毅
站在陸軍“匠心杯”裝備維修大賽的領(lǐng)獎臺上,第73集團軍某旅修理二連一級上士吳鑫斌一時間竟有些恍惚,他沒想到憑借自己這點“小手藝”也能登上這么大的舞臺。
吳鑫斌的手藝有多“小”?身為通信修理技師的他,維修過的電子通信元件,最大的不過指甲蓋那般,最細小的只比頭發(fā)絲稍微粗點,直徑只有0.5毫米。
起初,許多修理工也和吳鑫斌一起鉆研修理技術(shù),但是隨著新裝備的列裝,通信設(shè)備模塊集成度越來越高、電子元件越來越小,有的人選擇了“知難而退”,而吳鑫斌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這些元件平時壞了有廠家修,大項活動中壞了可以啟動備用模塊直接替換,為何還要費這么大力氣?”有的戰(zhàn)友并不理解吳鑫斌的做法。
“廠家無法保證隨時能來,實戰(zhàn)中備用模塊有配給基數(shù),總有用完的時候?!眳泅伪髨猿终J為,“即使這兩種情況同時發(fā)生的概率并不大,但我是通信修理技師,必須考慮這些問題!”
為了防止萬一的可能,就要付出不止一萬次的努力。微小元件,特別是最小直徑只有0.5毫米的元件修理難度遠超預(yù)期,難關(guān)相繼出現(xiàn)在吳鑫斌眼前。
首先是“工具關(guān)”。元件太小,肉眼很難看清,他就找來頭燈和放大鏡。原有的工具太大無法使用,他就自己改裝,將縫衣針焊接在萬用表筆尖上,將銅芯磨細磨尖后接到電烙鐵焊頭上,解決了檢測和焊接問題。
而后是“手法關(guān)”。元件小,焊盤的焊點同樣小,需要在夾取、放置、焊接時做到穩(wěn)、準、快。吳鑫斌想出招法提高操作技能:別人用針線縫補衣物,他用針線穿米粒,常常扎破手指。為了模擬實戰(zhàn)條件下的緊張狀態(tài),他不時在體能訓練后跑進車間拿起鑷子“開小灶”。
再次是“熟練關(guān)”。為了熟能生巧,吳鑫斌不僅到報廢車廠拆卸各式各樣可利用的電路板練習,還在戰(zhàn)友身邊尋找練手機會。耳機、電動門、電磁爐等等,他都修過。一段時間探索后,他還為自己制訂了訓練考核標準:對于0.5毫米元件,焊接20個用時60秒為優(yōu)秀、70秒良好、80秒及格……
憑借過人的毅力,吳鑫斌連克三道難關(guān),雙手傷痕累累,老繭一塊連著一塊,讓人看了心疼不已。隨之而來的,是他修理技術(shù)的日漸精進,每當元件出現(xiàn)問題,他總能“手到病除”。
屬于吳鑫斌的高光時刻再次到來。在該旅剛剛結(jié)束的單車連貫綜合演練中,一臺突擊車電臺突發(fā)故障,吳鑫斌聞訊趕到,在昏暗狹小的環(huán)境中,掏出工具包快速檢測更換,不到5分鐘,故障就被排除。在場眾人,無不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一句話頒獎辭:大舞臺上的精彩表現(xiàn),源于小空間里的千錘百煉。正是這種對于“工匠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磨礪出一名保障尖兵的“鋒刃”。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