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黃遠利
夜深人靜,第75集團軍某合成旅勤務保障營修理一連學習室里,電氣修理技師范米剛還在忙著梳理當天遇到的裝備維修難題。
調整改革后,范米剛從修理班長變成了修理技師。他現(xiàn)在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變的不只是稱呼,更是肩頭的責任和壓力。這種壓力,倒逼他養(yǎng)成了一個新習慣:每次外出執(zhí)行任務,他都會把修理中遇到的棘手問題記在本子上,回來后立即拉出清單。
這個新習慣的形成,始于幾年前。那次,面對一臺發(fā)生故障的新型步戰(zhàn)車,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不得其門而入”:以前熟悉的儀表盤變成了電腦終端,以往常見的橫七豎八的電路變成了集成電路……
“對裝備越深入了解,越是感到有壓力。”范米剛說,“裝備越先進,操作越簡單,內部構造往往越復雜。知道‘怎么按’容易,但知道‘按了不靈怎么辦’很難,做到‘一摸準’更是難上加難……”
“沒有等來的跨越,只有積累出來的質變。”從此,范米剛不斷拉出自己的“學習清單”,把工作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能力短板一一記錄在冊,然后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
這幾年,范米剛的本子越寫越厚,“學習清單”越拉越長……對此,范米剛很清楚,“每一次記錄,都是一次機遇;每一次‘補漏’,都是一次成長?!?/p>
范米剛曾經對照技師職責,算了一筆賬:這幾年,自己“惡補”的能力短板涉及近10種型號的新裝備維修技能。
“‘學習清單’也是‘能力清單’。”該旅參謀長趙小新說,“更強的能力”來自艱苦訓練,也來自高效學習。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幾年,該旅勤務保障營全面建設一年一個臺階。按照崗位能力要求,該營官兵開展個性化學習,為練兵備戰(zhàn)“蓄能充電”,一批專家型、工匠型軍士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