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超 郭瑜童 李冠礁
“紅旗講堂”開講啦!
前段時間,航天科工集團二院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會。
臺上講述人,是我國防空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他以“我和防空導彈創(chuàng)業(yè)”為主題,講述了老一輩軍工人為國鑄劍的輝煌創(chuàng)業(yè)史。
臺下聽講人,是二院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認真聆聽感悟,積極參與互動,渴望追尋前輩足跡,為導彈事業(yè)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臺上臺下,皓首黑發(fā),映射著中國導彈事業(yè)的兩個時代——
1960年,蘇聯(lián)留學歸來的于本水,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前身),肩負起研制導彈的重任。那時候,除錢學森等少數(shù)海歸科學家做過火箭試驗外,大多數(shù)人對導彈聞所未聞。
從零開始的艱難、破繭成蝶的陣痛、利劍出鞘的喜悅,一切來得尤為強烈,也格外振奮人心。為國鑄劍62載,于本水參與了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也正是這62年,我國導彈事業(yè)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跨越。
“防空導彈研制很復雜,但它能保衛(wèi)祖國領空,我愿意為此奮斗一生?!敝v臺上,88歲的于本水眼中閃爍著光芒;講臺下,一位位“后浪們”眼中也閃爍著光芒。
這光芒,傳承著無盡的能量,照亮前行的路。
“外國人可以嚼著口香糖對著計算機做,我們就用腦子、花心血”
88歲,于本水笑稱自己是一名即將成為“90后”的“80后”。和年輕人在一起,他講起我國防空導彈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激情澎湃。
1962年,組建不久的我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一舉擊落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震驚全球。
但不久后,U-2高空偵察機加裝了新設備,地面雷達一開機,它就能收到警報,快速機動逃逸。
空軍要求當時的國防部五院協(xié)助解決難題,重任落到于本水肩上。
敵機在我領空再次橫行無忌,于本水心急如焚。他千里迢迢趕赴哈軍工,只為拿到U-2第一手技術資料。又把上一次擊落U-2的地空導彈二營營長岳振華請進研究室,一起探討打擊高機動目標的技術難點。
要想再次擊落U-2,就得把殺傷區(qū)和發(fā)射區(qū)算精準。當時,全國僅有2臺電子管計算機,而人工計算一條彈道,最長需要用時21天。
“于總對我們說,外國人可以嚼著口香糖對著計算機做,我們就用腦子、花心血!”導彈專家張志鴻回憶說,為了把最關鍵的殺傷區(qū)和發(fā)射區(qū)算準,大家日夜沉浸在數(shù)字與幾何圖形中,硬是用計算尺、手搖計算器等原始設備,完成了仿真計算。
短短幾個月后,一篇名為“用某型導彈攻擊U-2高空偵察機”的報告誕生,提出壓縮雷達開機時間和發(fā)彈距離、兄弟火力單位佯攻助打的方法,這就是后來有名的“近快戰(zhàn)法”。
1963年11月,江西上饒上空再次捕捉到U-2高空偵察機的蹤跡。我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官兵用精準測算的數(shù)據(jù),成功擊落了第二架U-2高空偵察機。
“近快戰(zhàn)法”初戰(zhàn)告捷,于本水得到的獎勵是一張三等功獎狀和一本英漢詞典。
搞防空導彈,于本水其實是“半路出家”。上世紀50年代,于本水被選中出國留學后,受當時志愿軍飛行員“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氣概感染,他的“第一選擇”是噴氣式飛機專業(yè)。
“只聽懂了一些單詞,一會兒‘水平’、一會兒‘垂直’,相當于用不懂的語言去學一門不懂的功課?!绷魧W第一課上的是“投影幾何”,于本水形容是“難上加難”。
后來,學校安排本國學生和留學生結成對子。一段時間后,于本水決心甩開“拐棍”,逼著自己獨立記筆記,下課后再借同學筆記對照補齊。經(jīng)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他不僅順利通過語言關,還用課余時間翻譯了多本俄語航空專業(yè)書籍。
30多年后,于本水來到莫斯科航空學院故地重游,墻上一張“中國留學生在學習”的照片讓他駐足良久。那位在圖書館里專心閱讀的青年學子,正是年輕時的自己。
上世紀50年代,美軍高空偵察機在我國領空肆意飛行。于本水服從組織安排、放棄成為飛機設計師的夢想,更換專業(yè)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導彈專業(yè)留學生?!爱敃r,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學成了回去建設祖國,我國導彈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于本水回憶說。
留學生接觸資料有限,更不能近距離接觸導彈?!爸灰思也悔s,你們就堅持學……”一位中國外交官小心叮囑于本水。
蘇聯(lián)留學歸來,他馬上投入到543導彈的仿制工作中。1961年,他被派往沈陽,下廠參與導彈的設計與生產(chǎn)工作。
他們工作的地方在沈陽皇姑區(qū)的三臺子,“當年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每人每月3兩油、1斤肉,糧食不夠吃,經(jīng)常用鉤子鉤樹葉吃?!?/p>
工作上的艱難,于本水更是終生難忘。那時候,我國導彈事業(yè)白手起家,543導彈是世界先進水平,仿制難度非常大。他至今記得,當時很多原材料、原器械在國內(nèi)是空白,就連不銹鋼、鎂合金都要從頭研制生產(chǎn);工藝技術也十分落后,對氬弧焊接、滾焊等知道的寥寥無幾。
一切從頭學起。為了吃透導彈加工技術、突破工藝短板,于本水既當科研人員,又當“高級技工”。他深入車間和工人師傅一起探討焊接方法,甚至親自動手操作,示范新的加工工藝,攜手攻克了多項“卡脖子”的工藝難題。
1966年,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一號列裝部隊,部隊用上了自主生產(chǎn)的導彈。
“中國是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yǎng)雞、下雞蛋,自主研發(fā)能力是買不來的”
一則微信朋友圈分享,一位“準90后”得到一位“90后”好友的點贊。
前段時間,年過九旬的防空導彈專家鐘山院士,戴著老花鏡認真看完微信好友“泉水”分享的一條視頻——第二代防空導彈紅旗七號改型與某新型國產(chǎn)近程防空導彈“同臺競技”,同時發(fā)射導彈,同時命中靶機。
“泉水”是于本水的微信昵稱,取自愛人朱小泉的“泉”和自己名字中的“水”。
鐘山和于本水年齡相差無幾,曾是導彈科研戰(zhàn)線上一對形影不離的戰(zhàn)友,一同研制出紅旗七號防空導彈。
上世紀80年代初,超低空突防成為新戰(zhàn)法,防空導彈的主戰(zhàn)場也發(fā)生變化,于本水擔負起第二代防空導彈總體設計的重任。
超低空防空導彈技術要求有多高?業(yè)界曾有生動比喻:“用弓箭射中弓箭、用一根針擊中另一根針,既要看得見、跟得上,還要打得著。”
論證會上,有人提出,技術跨度太大、我們基礎太弱,不如進口國外導彈。鐘山記得,一貫如“泉水”般柔和的于本水此時坐不住了,嚴肅地對大家說:“中國是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yǎng)雞、下雞蛋,自主研發(fā)能力是買不來的?!?/p>
在剛剛與于本水攜手度過鉆石婚的朱小泉記憶里,兩人相濡以沫的漫長歲月中,曾有一個6年的空白。這6年,于本水是在戈壁灘上的試驗基地度過的,完成了紅旗七號的測試與改進。
當時,科研人員和試驗基地官兵都流傳,于本水是“會變帽子戲法”的“魔術師”。
一次測試試驗,導彈發(fā)生異常振動,于本水憑借豐富經(jīng)驗,推斷故障是源于導彈發(fā)射筒蓋形變導致的共振。
振動前還曾出現(xiàn)導彈無法點火的故障,試驗還能繼續(xù)嗎?冷靜分析后,于本水大膽拍板,換“帽子”繼續(xù)試驗,更換發(fā)射筒蓋后,導彈發(fā)射試驗圓滿成功。基地總工程師吳克激動地對于本水說:“老于,神了!”
歷經(jīng)多年刻苦攻關,他們終于迎來了振奮人心的一刻——1990年12月,紅旗七號導彈設計定型,成為國家低空防御的重要力量,這標志著我國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第二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的研發(fā)技術。
又兩年后,紅旗七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導彈事業(yè)是系統(tǒng)工程,事業(yè)的完成靠大家、靠團隊”
平和親切,如沐春風,既充滿著科學家的嚴謹,也飽含老者的慈祥,這是現(xiàn)場聽講的二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對于本水的印象。面對晚輩的各種提問,他總是耐心地答疑解惑。
一條從住處到辦公室的通幽曲徑,于本水一走就是幾十年,從青絲到白發(fā),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小路漸成“通途”。在二院家屬院里,他習慣每天走路上班,用東北人爽朗的大嗓門與過路人打招呼,單看背影,很難看出他已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
“與于老相處越多,越能感受到他的大師風骨?!蹦承头揽諏椄笨傇O計師徐兆林說,他總是把困難和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把機會和榮譽讓給別人。
上世紀60年代,紅旗三號導彈試驗失敗。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有人垂頭喪氣,有人互相埋怨。
“問題出了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本水分別做工作,讓研究院、廠家坐在一起,共同復盤、深入研判,終于找到失敗原因。不久后,改進后的紅旗三號導彈順利通過試驗、列裝部隊。
2001年,于本水獲評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單位為他舉行的慶祝會上,他誠懇地說:“導彈事業(yè)是系統(tǒng)工程,事業(yè)的完成靠大家、靠團隊,我頂多說是個帶頭的、領班的?!?/p>
于本水把多型導彈研制成功秘訣總結為“有一支好的隊伍”。某重大技術成果誕生后,他把其他專業(yè)技術骨干的名字寫在了自己前面。他說:“不能讓人跟在我后面‘打雜’,要給每個人平臺‘跳舞’、有屬于自己的成就?!?/p>
退居二線后,于本水把第三代野戰(zhàn)防空導彈系統(tǒng)后續(xù)研制任務,交給小他10歲的陳國新。其間,于本水依然關注著導彈研發(fā)工作,遇到問題和故障,他會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
如今,陳國新仍對當年的工作場景記憶猶新——抽絲剝繭、絲絲入扣,于本水的冷靜分析,讓問題迎刃而解。一個人心懷事業(yè),眼中是有光的。在全時演繹速度與激情的防空導彈領域,在眾多奮力沖刺的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于本水就是最閃亮的那道光。
導彈發(fā)射成功那一天,碰巧是于本水的“七十大壽”?!斑@是我最有意義的一個生日!”他主動招呼大家在發(fā)射場上合影,算是自己的“生日禮物”。相機定格瞬間,幾位專家裹著厚厚的大衣,在發(fā)射架前露出燦爛的笑容。
如今,于本水傾注大量心血為青年科學家?guī)徒桃?。在“紅旗講堂”,于本水就“當代航天青年與老一輩航天人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建設航天強國還需要什么”兩個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當代青年有“三長一短”。
“一長”是當代航天青年能熟練利用計算機等科研手段,大大縮減了科研時間;“二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具備更高的外語水平,能更好地學習掌握世界范圍內(nèi)各領域的先進技術;“三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的整體精神面貌更為朝氣蓬勃、思維更加發(fā)散。
“我們那一代,是艱苦奮斗過來的?!庇诒舅又f,這“一短”指的就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少了些許艱苦奮斗和樸素求學的精神。
他希望當代航天青年能夠肩負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使命,善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老一輩航天人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新一代航天人應當在這一基礎上接力奮斗、再立新功,實現(xiàn)從“我有”到“我強”的躍進。
“既然加入了航天事業(yè),就要有能克服一切困難、一切阻力,不為現(xiàn)實利益所動、不被浮躁風氣所擾的頑強意志與定力。”于本水飽含深情地說。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