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在部隊做優(yōu)秀軍人,到社會當優(yōu)秀公民;在部隊能建功立業(yè),到社會能艱苦創(chuàng)業(yè)。”這是武警遼寧總隊錦州支隊執(zhí)勤四大隊凌海中隊官兵的共識。該中隊歷經75年風雨、9次調整改編,始終賡續(xù)弘揚“官兵團結”的傳家寶,賦予其新內涵、新動能,讓老傳統(tǒng)在新時代迸發(fā)新活力,為推動中隊建設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有了“官兵團結”這個傳家寶,武警凌海中隊始終保持正確的建隊方向,團結出戰(zhàn)斗力,極大激發(fā)了官兵集體榮譽感。這些年,中隊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和日復一日的執(zhí)勤任務,風清氣正、心齊勁足,實現小事不出黨小組、大事不出黨支部、矛盾問題不上交。
圖為官兵在烈士紀念碑前宣誓。
從武警凌海中隊到訓練場原本是一條低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官兵們把路鋪平,用鵝卵石擺出“團結連”三個字,團結路也慢慢在中隊叫響。如今,忠誠石、三互樹、團結路、奮進廊已成為中隊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
這些年,武警凌海中隊黨支部堅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回應新關切、探索新形式、總結新經驗,在保持“官兵團結”內核的基礎上,形成“把連隊當家建、把戰(zhàn)友當親人”的建隊育人理念。
圖為“三互”小組開展文化活動。
新疆籍戰(zhàn)士斯蘭別克有一天心事重重,向班長借錢又不愿說原因。中隊干部與斯蘭別克家人聯系后,了解到其父生病住院,家里正四處籌錢。中隊第一時間為他申請?zhí)乩аa助,官兵們自愿為其捐款?!按蠹揖褪俏业挠H人,像阿爸阿媽一樣溫暖?!彼固m別克感動地說。
武警凌海中隊官兵們常說,榮譽在大家心中比生命還珍貴。近年來,中隊官兵多次在各類評比競賽中摘金奪銀,在團結路上先后走出黨的十五大代表李賀、武警遼寧總隊士官標兵王阿南、“深知兵、真愛兵”模范馬健、“強軍先鋒”劉明昊等先進個人。
圖為中隊組織四百米障礙訓練。
在武警凌海中隊,官兵們把外出叫“出門”,把歸隊叫“回家”。退役老兵給中隊打電話,也經常問“咱家現在咋樣了”。中隊圖書閱覽室沒有借書卡,無需提醒歸還,沒有一本書破舊丟失,還經常多出來不少書;無論是老營區(qū)還是新營房,炊事班下水道從來沒堵過;營區(qū)里雜物有人撿、東西損壞有人修、遇到問題有人管。
圖為“回家”老兵贈予珍貴照片。
戰(zhàn)士劉威龍剛到武警凌海中隊時,工作拖拉、訓練怕苦,班長張權主動把他要到自己班里。訓練時,劉威龍腳上磨出水泡行動不便,張權每天為他送飯、換藥消毒。時間長了,劉威龍就像換了個人,工作積極、訓練刻苦,還主動幫助其他戰(zhàn)友。退役返回大學后,劉威龍全票當選團支部書記、被評為大連市優(yōu)秀大學生。每年八一建軍節(jié),他都會回到中隊和戰(zhàn)友一起過節(jié)。用他的話說,是中隊改變了他的人生。
圖為中隊組織處突演練。
2018年編制體制調整后,武警凌海中隊給每名官兵分配了專屬編號牌,正面鑲嵌個人照片和基本信息,背面記錄著他們在中隊的故事和榮譽。編號牌雖小,但中隊會記住每位“家人”的貢獻和付出。
圖為中隊開展刺殺訓練。
2020年以來,武警凌海中隊官兵自發(fā)組成“紅肩章”宣講隊。作為武警錦州支隊特色文化品牌,“紅肩章”宣講隊培養(yǎng)理論宣講員15人,為2000余人巡講。他們充分發(fā)揮駐地紅色資源優(yōu)勢,通過紅色講解員到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義務講解、開展英雄城市英雄兵故事會、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講傳統(tǒng)等形式,激發(fā)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內在動力。
圖為開展向黨旗宣誓活動。
這些年,武警凌海中隊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堅強過硬,黨員干部站排頭、走前列,中隊經受了抗洪搶險、執(zhí)勤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錘煉,在新時代強軍事業(yè)中不斷成長。
(圖片拍攝:王兆倫)
編輯:廉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