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小哥對鏡練微笑”難得的是精神力量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黃慧
據新華社報道,江西南昌外賣小哥許龍慶從小因疾病導致面部扭曲,肢體不協調。3年前,許龍慶克服種種困難,成為了一名外賣騎手,因為他的外在形象和語言表達,有些客戶誤以為他態(tài)度不好,從而引來不必要的差評。許龍慶很看重這份工作,每天在家努力練習微笑,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自立自強、堅韌不拔的許龍慶活出了他的精彩人生。就業(yè)是民生之本,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面對部分消費者的誤解,許龍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地進行自我調適,努力改變自己。
“對鏡練習微笑”見證了一位殘疾人頑強拼搏、追夢不止的精神。無獨有偶,為了克服社交恐懼癥,湖南長沙00后服務員主動留店對著玩偶練習點餐。在一些人眼中這也許是很容易的事情,可對另一些人而言,卻需要經過艱辛的練習才可能做到。更難得的是,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外賣小哥,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也沒有因為別人的不知情、不體諒而心理失衡,而是努力去突破和提升自己。
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在平凡的世界里,無論是誰,要想把服務員、外賣小哥等看似簡單的工作做好,也需要涵養(yǎng)“學徒心態(tài)”。只有經受過一件件小事的磨礪,只有經歷了痛苦后的破繭成蝶,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殘疾人更好實現自身價值,不僅需要他們自身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還需要全社會能夠“溫柔相待”。與人相處時,我們更多需要一些“異質思維”,多體諒他人不易。此外,全社會也要營造扶殘助殘的良好環(huán)境,給予殘疾人更多政策傾斜和人文關懷。
面對苦難,不同的人交出了不同的答卷。有的人向苦難低頭不斷抱怨,有的人自我懷疑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選擇逃避,有的人用勇氣和耐心迎難而上。熱愛幸福的生活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熱愛苦難的生活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不在磨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zhàn)面前退縮,在克服困難中成長成材,在應對挑戰(zhàn)中超越自我,“對鏡練習微笑”有值得每個人汲取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