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緊張, 美國卻在“抱薪救火”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丁戈隆東
近期,烏克蘭和俄羅斯關系不斷惡化,雙方在兩國邊境地區(qū)部署了大量軍事人員和裝備。截至1月24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德國4個國家已通知烏克蘭外交部,準備撤離駐烏使館工作人員及家屬,美國國務院給出的原因是“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重大軍事行動的威脅增加”。受俄烏緊張局勢影響,國際金融、能源市場也出現(xiàn)大幅震蕩,24日歐洲、美股股市跳水,俄羅斯股市盤中暴跌10%,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資本市場一片慘淡。
俄烏局勢緊張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段時間,而隨著俄羅斯與美、歐、北約三輪談判不歡而散,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對俄攻勢。一是在軍事上支持烏克蘭。據(jù)相關報道,多達8500名美軍已處于高度戒備狀態(tài)。烏克蘭方面稱,已先后收到美國兩批軍援,包括“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tǒng)、180枚導彈和前線彈藥在內(nèi),至少有170噸“致命武器”已源源不斷送入烏克蘭。二是在輿論上指責俄羅斯。美國、烏克蘭以及美國領導下的北約頻頻指責俄羅斯集結重兵,有“入侵”之勢。美國國務院還發(fā)布針對烏克蘭的旅行警告,繼續(xù)維持“請勿前往”級別,并敦促在烏美國公民離境,在國際輿論場上傳遞“緊張”態(tài)勢,頗有“抱薪救火”之意。
對此,俄烏雙方其實都很“窩火”,并極力在“降火”——俄羅斯近來反復強調(diào),無意攻打烏克蘭。俄外交部指出,白宮及盟友發(fā)動了一波“有毒的宣傳戰(zhàn)”,將俄塑造成“侵略者、歐洲文明的敵人”。俄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表示,美國國務院的撤離決定“奇怪且愚蠢”。烏克蘭外交部發(fā)言人尼科連科回應稱,美國國務院的撤離決定表現(xiàn)出“過度的謹慎”,烏克蘭的安全狀況并未發(fā)生“劇烈變化”。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秘書丹尼洛夫強調(diào),沒有證據(jù)表明俄羅斯計劃全面“入侵”烏克蘭,同時呼吁烏克蘭人和媒體保持冷靜?,F(xiàn)代戰(zhàn)爭,但凡是正常國家都不想打,俄烏雙方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前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又是鄰國,究竟什么仇、什么怨?俄羅斯其實說得很清楚,增兵是因為“北約的活動威脅到了俄邊境安全”,這主要指的是“北約東擴”。在俄羅斯與美國和北約對話期間,俄羅斯至少給美國劃了三條紅線:一是北約必須停止東擴,不能讓原蘇聯(lián)加盟國加入北約,特指烏克蘭、格魯吉亞;二是就算北約不吸納烏克蘭,也不能在烏克蘭部署軍隊;三是北約要減少在俄羅斯周邊的軍事演習。美國外交戰(zhàn)略家、前總統(tǒng)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這樣說:“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將不再是個帝國;有了聽從使喚且服從(俄羅斯)意志的烏克蘭,俄羅斯自動成為帝國?!睘蹩颂m是“俄羅斯帝國的鑰匙”,這是西方政界的通識,也是美國“策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主要動機,自然也是俄羅斯所不能容忍的。一邊是一心想“入約”的烏克蘭,一邊是一心阻止烏克蘭“入約”的俄羅斯,但關鍵角色是美國,最大癥結是美國執(zhí)意推行的北約東擴政策。
一個組織一旦成立,就要不斷尋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增強合法性。北約首任秘書長伊斯梅爵士曾用三句話概括了北約成立的宗旨:第一句是“摁住德國人”,即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第二句是“擋住俄國人”,即把當時的蘇聯(lián)擠出歐洲;第三句是“留住美國人”。這三句話到目前為止仍起作用,只不過蘇聯(lián)已經(jīng)解體,但針對俄羅斯的意圖依然如舊。德國統(tǒng)一之后,并未復活北約成立時所擔心的軍國主義,現(xiàn)在“摁住德國人”更多是不給德國人挑頭的機會,同時離間德俄關系,從而稀釋德國對歐洲的支配,鞏固美國對歐盟的控制。另外,歐洲特別是小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美國,希望繼續(xù)“留住美國人”。作為安全與政治同盟,北約沒有隨著其對手消失而解體,反而不斷尋找到新的合法性,俄羅斯就是一個“必要敵人”。正如法國《世界報》的評論文章所說,北約應當感謝普京,沒有俄對烏克蘭明確勢力范圍的野心,北約或許還在痛苦中掙扎;現(xiàn)在,北約走出“腦死亡”,突然“神清氣爽”,有理由相信并對外宣揚“歐洲發(fā)生武裝沖突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
最近,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一不小心說了實話:西方對俄計劃破壞烏克蘭穩(wěn)定的指控是“無稽之談”,西方應該給予普京“尊重”,“烏克蘭不符合北約成員國的標準”。結果引起軒然大波,被批評“背離西方陣營”,是“叛徒”,最后不得不辭職。在美國和西方看來,真相已經(jī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哪怕是把烏克蘭推向槍口。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