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交“保過”的智商稅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扶 青
隨著考研分數線公布,各高校陸續(xù)迎來考研面試。不少教培機構推出了所謂的復試“保過班”,對外宣稱有“優(yōu)良師資”“內部資源”?!氨_^”對于考生誘惑力巨大,不少人為此付出了天價費用。遺憾的是,這樣的“保過班”并不靠譜。
看到所謂的考研面試“保過班”,不免讓人想起高考招生的“內部指標”,還有瞄準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復試的“必過班”。明眼人都知道,高考、考研、考公等都是相對公平的考試,特別是在國家嚴打涉考犯罪的情況下,已經很少存在“定向合作”“內部資源”等貓膩,至于所謂的“考不過退款”等,也是百般算計的文字游戲,難以兌現。但架不住當局者迷,每年一到招生季,所謂“保過班”都層出不窮,總是有不少人寄望在這些虛無縹緲的承諾上。
就如同再簡單的騙局也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受騙一樣,對待所謂“保過班”,不能僅僅寄望于每個消費者都是慧眼如炬的“反騙能手”,而是要從源頭上加以規(guī)制,清理整治不合規(guī)的培訓機構和宣傳方式。近年來,考研教培機構虛假、夸大廣告宣傳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去年“雙減”背景下,15家校外培訓機構因存在虛假宣傳多樣化、普遍化和價格欺詐現象,被市場監(jiān)管總局予以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或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另外,監(jiān)管部門也需要提升精準打擊力度,瞄準教培新勢力轉戰(zhàn)網絡主戰(zhàn)場的動向,督促各大互聯網媒介加強對廣告發(fā)布主體、內容審核,對涉及虛假夸大違規(guī)信息進行有效過濾。
“保過班”也提醒人們從更宏闊的視角看待“考研熱”。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考研人數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職業(yè)培訓無疑會成為一門大生意。一些人信任“內部資源”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考研面試存在僵化現象,容易被培訓機構“鉆空子”。如今,不少學校引入過程性評價,包含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成績以及社會參與活躍程度等,有助于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不是一門心思鉆研所謂的“標準答案”。
考試考的是真才實學,不是投機取巧的“能力”。擦亮雙眼,才能謹防上當。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