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熱”走紅更要走遠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靜 子
這個“五一”假期,“微旅游”呈現(xiàn)井噴之勢,“露營熱”成為許多人的出游選擇。但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露營熱”背后潛藏著安全、環(huán)保等多重隱患,一頂帳篷距離詩與遠方尚有幾步遙。
從專業(yè)小眾走向休閑大眾,露營旅游成功“出圈”絕非意外。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遠途旅行的計劃暫時被擱置,周邊游玩無疑是可行選擇。搭乘露營消費熱潮,專業(yè)基地、野餐外賣等新服務也不斷衍生出來,助力戶外休閑高體驗。
新型旅游模式處于探索期,不免生出“成長的煩惱”。其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廁所、垃圾桶少,自動販賣機難覓,部分露營者為如廁、飲水等一些基本生理需求絞盡腦汁。其二,露營地供給有限。一“篷”難求是不少地方的真實寫照,近日引起熱議的“南寧20畝網(wǎng)紅帳篷營地面臨拆除”,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土地審批流程不清晰而造成的供應短缺難題。其三,野外露營的安全問題值得關注。明火燒烤、毒蟲叮咬、泥石流等有可能招致意外災害,沖上話題熱搜榜的“女子帶娃露營的帳篷遭羊群包圍”,正是此類安全問題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
一邊是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的樸素愿望,一邊是草地上帳篷“瘋長”帶來的各類治理難題,如何妥善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在保障旅行體驗與構建治理格局之間尋求平衡點?
制定詳細具體的露營行業(yè)標準或是破題關鍵。早在去年10月份,湖南兩部門就已制定《露營活動組織服務規(guī)范》,分別從前期組織、目的地服務、安全管理等方面引導新型旅游業(yè)態(tài)走向正軌,具有一定示范意義。各地應積極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強監(jiān)管,嚴格督促活動組織方依標操作、依規(guī)經(jīng)營。
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是社會的共同財富,倡導“無痕露營”理念,愛惜周邊環(huán)境、保護身邊綠地也是回歸自然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游客摒棄旅游陋習、提升露營素養(yǎng),以看得見的文明行為守護好一方綠水青山。
“露營熱”走紅,我們也期待它能長紅,給心靈帶來長安。
(責任編輯:馬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