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賄”務盡,“俗雅”共懲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陳文杰
“對古玩的癡迷,完全是由一個‘雅趣’,最后變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鎖,不知不覺這個枷鎖越套越緊,自己也走向深淵、走向滅亡?!苯眨拇ㄊ〖o委監(jiān)委披露了宜賓金農(nóng)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梁曉龍受賄詳情,其在職期間收受賄賂達1000余萬元,先后收藏古玩700多件,花費500多萬元。(5月13日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
古玩、郵票、奇石、字畫……這些看似高端上檔次的“雅物”,只要沾上了“賄”字,不僅落俗了,性質(zhì)更是完全變了,淪為權(quán)錢交易的工具。而笑納“雅物”,自以為是收得風雅,其實也不過是自欺欺人,本質(zhì)上掩蓋不了其中的“腐敗”的惡臭。然而,古有“冰敬炭敬”,今有“特供奢侈品”,部分自甘墮落的官員,似乎一直對“雅賄”情有獨鐘。這是為何?
不可否認,在一些樂在其中的官員眼中,相比于簡單粗暴的“送錢”,“雅賄”更“安全”。古玩、郵票、玉石、字畫變現(xiàn)手段隱蔽多樣,調(diào)查難度大,更易掩人耳目。另一方面,“雅賄”更顯與眾不同。同為“貪腐”,卻存在著一條可笑的鄙視鏈——“雅賄”的看起不起“俗賄”的,覺得其露骨,“不上道”。以興趣、愛好為名,坦然接受所謂好友的雅物轉(zhuǎn)贈,既減輕了行賄者心理負擔,又滿足了自己的“貪欲”。有此“兩全其美”之策,“雅賄”引得一些人趨之若鶩,也就不足為奇了。
雅俗之分,改變不了行賄受賄的本質(zhì),但值得注意的是,“雅賄”隱藏更深,危害可能更甚。一些沉溺于“雅腐”的官員,說好聽些是某一愛好的“發(fā)燒友”,可說難聽些,其癥狀與毒癮無異。有些沉溺于此的官員,直到判決書落下的一刻,仍未醒悟,覺得自己不過是有一些“花錢”的愛好罷了??梢姡把刨V”更有自我催眠的毒性,染上“毒癮”之人也可能自知,但在心愛的“雅物”面前,毫無抵抗力,心甘情愿成為“圍獵”的對象,當貪欲戰(zhàn)勝了理智,雅趣變成了枷鎖,自己終將淪為他人的牽線木偶。
“雅賄”之所以屢剪不斷、腐風吹又生。說到底,還是讓一些不自覺的權(quán)力,鉆出了籠子。對此,有必要從權(quán)力源頭形成高壓監(jiān)管之勢,真正把權(quán)力關好、關牢。一方面,需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形成懲治“雅腐”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除“賄”務盡,“雅俗”共懲。除了加大執(zhí)法打擊力度之外,更要精準斬斷權(quán)力尋租的利益鏈。讓行賄受賄,不管“俗雅”,寸步難行。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面對“雅賄”等隱形貪腐行為,紀檢部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警示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干部認清“雅賄”本質(zhì),從思想上根除對“雅賄”的非分之想。同時,黨員干部應始終堅定理想信念,警惕興趣愛好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以免落得背叛“初心”終自毀的下場。
(責任編輯:馬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