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糧食都被汗水浸泡過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rèn) 小】【打印】【關(guān)閉】 | ||
|
孫維國
又到麥?zhǔn)諘r節(jié),不禁想起當(dāng)年頭頂烈日收割麥子的情景。那時還沒有收割機(jī),收割小麥都靠人工。割麥第一步,需要一把刀口鋒利的好鐮刀。下地之前,把鐮刀拿出來,把刀口放在磨刀石上來回磨,一邊磨一邊蘸水,直到把刀口磨得鋒利。
割麥正是炎熱時候,成熟的小麥一片金黃色,驕陽下面,能聽到麥稈麥穗相互擦碰的哧哧聲,一陣風(fēng)吹來,感受到一股股熱浪撲面而來。麥稈干而脆,一刀下去,一撮麥子倒地,順手抄起放在一起,一陣似煙霧一樣的灰塵騰起。這是麥稈被割斷后騰起的灰塵,不但臟,而且會使皮膚發(fā)癢。割麥我不怕彎腰,不怕太陽曬,就怕這個灰塵。一畝地麥子割下來,臉上、鼻孔里都是灰。
一畝地我和父親母親三人要割一上午,中間除了喝口水,用半干的毛巾擦擦汗,就是彎腰不停地割麥。不能停下來,家里的10畝地,有6畝種麥子,都到了收割時候。農(nóng)時不等人,耽誤一天,都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bǔ)的損失。
那時也沒有拖拉機(jī),只有人拉的板車(更早之前,父母都是用肩挑)。收割好的麥子一捆捆扎好,放到板車上。父親在前面掌車把,我和母親在后面推。遇到上坡,父親的腰就彎下來,彎得很低,近乎匍匐,使出渾身力氣往前拉。我和母親就用肩膀抵著板車后面使勁推。這樣能使上最大的勁,減輕父親的壓力,讓板車順利上坡。
麥子拉到稻場(打谷場)上,把麥捆卸下車,散開后用叉(專門用于抖稻子、小麥的農(nóng)具)將麥捆抖開,盡量均勻地鋪到稻場上。一畝地麥子,父親趕著牛,拉動石磙要一圈一圈碾壓兩個多小時,才能顆粒歸倉。
我在家種了5年地,此后就出來打工了?,F(xiàn)在家里的田地都流轉(zhuǎn)給村里的種糧大戶,我也30多年沒下地干過農(nóng)活了,但種地的辛苦我一輩子也忘不掉。每一粒糧食都被汗水浸泡過,從育種、播種、收割、打谷、歸倉,我知道一粒糧食是用多少汗水換來的,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吃飯,我一粒糧食也不敢浪費。
(責(zé)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