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激發(fā)學習動力?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靜 子
“90到95分不獎不罰,90分以下1分罰20元,95分以上1分獎勵10元,100分獎勵100元……”近日,河南一位媽媽與孩子簽訂的“成績獎罰表”火遍網絡。金錢獎勵法在收獲部分家長認可的同時,也引來不小的爭議。
一紙“成績獎罰表”,是激勵還是功利?贊成者看重外在刺激的功用,認為包括金錢在內的物質獎勵可有效發(fā)揮驅動作用,吸引孩子向著成績更優(yōu)的目標前進。反對者則拿出諸如德西效應等理論加以佐證,認為頻繁的獎勵會減少主體的內在動力,還會影響到孩子們尚未定型的金錢觀、價值觀。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到現如今一些家庭采用“成績獎罰”等“胡蘿卜政策”,教育方式的漫長變遷本身就折射了育人的不易。具體到金錢獎勵法,單論時機的選擇就講究不少門道。比如從心理學角度講,年幼時期的孩童以附屬內驅力為主,即更加在意得到長者們的贊許與認可,如果能在此時恰當地運用金錢等物質獎勵,無疑有助于孩子們更快進步與成長。而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單憑外在刺激提高成績的方法將變得不再實用。如此看,拋開給予金錢獎勵的時機、數額等具體情形談結果、談定性,難免有“一刀切”之嫌。
回想在幼兒園的經歷,老師獎勵的一朵小紅花、一顆五角星足以令我們奮勇爭先。要看到,物質獎勵也好,言語贊美也罷,其目的都是激發(fā)孩子向上向善的積極性、主動性,期望他們能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明白了這一點,再細窺“成績獎罰表”上詳細的協商內容,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那位媽媽的良苦用心了。
于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行與歷練。愛子之心自然不可或缺,但育子之道同樣要深刻把握。關于金錢獎勵法,家長們有必要明確以下幾點。其一,物質獎勵是手段而非目的。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在一味“給給給”的獎勵環(huán)境下,一些孩子較少關注學習所帶來的精神收獲,甚至一度形成“為家長學、為金錢學”的錯誤觀念。其二,物質獎勵要注意限度與策略。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計,金額不宜太大、間隔不宜太短、持續(xù)時間不宜太久。其三,切忌“唯結果論”的單一評價標準。僅關注學習成績,卻忽視孩子在學習這一長期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讀書習慣。
如何運用金錢獎勵法,本就是一場各抒己見、無關對錯的言說。正所謂“適合,才是最好的”,充分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與學習階段,恰當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正解。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