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上名?!碑斝摹皟深^騙”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guān)閉】 | ||
|
楊朝清
“世界頂尖名校無條件直錄”“免GPA、免語言、免預科”……廣告里,海外各大高校分別被貼上了價格標簽。有學生表示收到錄取后回看申請材料,竟然“平白”坐擁一份美國本科成績單和學位證。(7月23日《羊城晚報》)
在國內(nèi)“花錢上名校”走不通的背景下,“世界名校保錄取”是否提供了另外一種捷徑?中介機構(gòu)利用托關(guān)系、找門路“內(nèi)部推薦”的方式來引誘消費者,讓他們心甘情愿支付不菲的費用。實際上,中介機構(gòu)擅長的不過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通過弄虛作假為申請人包裝一份漂亮的申請材料,海外一些大學基于誠信原則信任了中介機構(gòu)提交的申請材料,讓中介機構(gòu)的如意算盤得逞了。
不論是偽造學位證書,還是虛構(gòu)成績單,抑或杜撰科研項目證明材料,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中介機構(gòu)通過“鉆空子”騙取了一些國外院校的信任,從而為自己荷包鼓鼓找到“生財之道”。說到底,“世界名校保錄取”就是中介機構(gòu)利用自己和申請者、被申請院校的信息不對稱“兩頭騙”,一手欺騙學校,一手蒙蔽申請者。
面對中介機構(gòu)“越俎代庖”虛假炮制的申請材料,部分海外院校選擇了托付信任;這樣的投機取巧,實際上隱伏著風險。失范行為既可能被抓住、被認定為失范者并接受規(guī)訓與懲罰,也可能沒有被抓住、沒有被問責,中介機構(gòu)玩的就是賭概率、“主要看運氣”。至于弄虛作假被發(fā)現(xiàn)、被抓住會帶來什么后果和負面效應,他們并不關(guān)心,也不會考慮得那么長遠。
對于那些“保錄取”的學生而言,即使通過“鉆空子”去了和自身實力不匹配的學校,或許也得不到很好的過渡與適應,可能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弄虛作假或許能夠讓一些人短期內(nèi)獲利,從長遠看終究要為自己的捷徑心態(tài)付出應有的代價。與其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入讀世界名校,還不如誠實守信地申請一所和自身實力匹配的學校;自欺欺人的虛榮心,有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容不得“保過”“保錄取”的捷徑。近年來,有不少 “世界名校保錄取”的學生因弄虛作假而被退學和開除,生動地說明——那些看上去很輕松的捷徑,只不過是充滿誘惑的陷阱。迷戀“開后門”、熱衷走捷徑的人們,很容易撞到騙子懷里。
(責任編輯:馬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