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一段時間以來,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這一理念得到廣泛的認同與落實,尤其是在網絡已經成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重要渠道的時代背景下,科普的功能不僅僅是傳播科學知識,更要超越到科學知識之上——轉向科學理性的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弘揚。
在這一前提下,就更需要構建良好的科普生態(tài),凈化網絡科普環(huán)境,加強科普的價值引領與輿論引導?!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fā)展規(guī)劃》分別就“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劃”以及“構建全媒體科學傳播矩陣”做出了部署,同時后者還提出要“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wěn)定的行為,批駁偽科學和謠言信息,凈化網絡科普生態(tài)”。這對于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筆者認為,做好網絡科普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在源頭上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內容,讓更多的科研人員參與到科普內容的制作與生產之中,以確保內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這是解決科普內容供給“源頭活水”的問題。其次,相關的平臺有必要加強對科學內容的審核與把關,對于非科學內容不能貼上科普的標簽,而對于明顯存在知識性錯誤以及違背科學精神等情形要堅決予以杜絕,當然其中既涉及提升審核與把關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以及吸納更多的具有科學背景的人員參與審核,還涉及明確科普的內涵與外延,明確它的各種邊界條件的問題。這實際上是解決科普的傳播渠道問題。再次,要讓公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能力,而這實際上是解決科普的“終極目標”的問題。
前兩個方面需要專業(yè)人士的參與,但最后一點,卻著實困難,做來不易。在這里,結合筆者對網絡科普的一些研究,給大家支幾招。
第一,如果一篇科普文章或視頻是情緒在前、事實在后,那么,就要心存警惕。相較于客觀真相和科學事實,人們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左右,因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具備區(qū)分事實與觀點的能力應該是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的特征之一。
第二,選擇更具權威性的科普平臺。由于信息和知識的爆炸式增長以及獲取相關內容的途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便捷,那么在這個用指尖就可以獲得實時在線信息的時代,選擇靠譜的科普平臺能獲得更多有效信息。
第三,網絡上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絕對的語句通常不可信、條件的變化通常要小心、劑量的變化會影響結論。這實際上為我們總結了一些對科普內容進行辨析的方式方法。當然,還有一些適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是“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而拋開劑量談毒性是很多偽科學常用的一種套路;再比如有些不嚴肅的文章在對科研成果進行“科普式”轉化時,往往會將該成果獲取過程中的限制性條件一次性地刪除,這就是“脫離情境的引用”,就此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可靠的。在一本名為《拆穿數(shù)據(jù)胡扯:信息驅動世界的生存指南》的書中,作者曾經給出了一些辨別“假科學”或者說偽科學的“小提示”,比如“如果某些東西好得或者糟糕得不像是真的,那它很有可能就不是真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對絕對化的表述保持一定的戒心。此外,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相關并不等同于因果,或者說“在此之后”并不等于“由此之故”。
提高自我科學素養(yǎng)雖然不至于要“十年苦修”,但也絕非能夠“一夕頓悟”,我們依然有必要更廣泛地涉獵科學內容,通過科學閱讀等方式汲取科學營養(yǎng),在學習中提升自我科學理性,鍛煉自我科學思維,唯其如此,方有可能做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