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達
近日,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憑借生動的人物刻畫、唯美的畫面和耳熟能詳?shù)拿娋涫斋@諸多好評。然而這場觀影熱潮也帶來了一點小摩擦——小朋友們集體在影院背詩,雖然烘托了氣氛,卻也影響了部分觀眾的觀影體驗。
自然流暢的詩歌嵌入,使這部電影成為一堂生動的“語文課”“歷史課”乃至“勵志課”。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鼓勵孩子吟詠詩歌,能夠提高他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正因詩歌的存在,我們“舉頭望明月”后常常“低頭思故鄉(xiāng)”,觀窗外大雪脫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因而,不難理解為何家長們紛紛帶娃前來學習。
隔著熒幕與古人“對話”,與周圍人共同吟誦,帶來的更是情感上的共鳴?;蛟S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感慨,又或許是“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體悟。讀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有人胸懷“苦讀成才”的期待,有人涌起“建功立業(yè)”的熱血,有人傾吐“老驥伏櫪”的豪邁。經(jīng)歷迥異的人能夠借助詩歌隔空交流,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飽含雄心壯志,“關(guān)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不免令人感嘆惋惜。同一曲笛聲,于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人聽來尚且不是同一種心境。更不必說淺唱獨吟變作了孩子們的高聲喊叫,上句未完下句已在耳畔響起,旁人感受到的可能不完全是詩意。換位思考,走進影院的觀眾中,有的只想安靜地享受電影,也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眾人圍坐一席觀影,需要相互理解。
相比影片中“行路難”的蕭索,“拔劍四顧”的茫然,今天的我們處在一個更大、更包容的公共空間之中,本身即是一種幸運。而細心維護這樣一個空間,需要人性化的規(guī)則,盡可能照顧到每個參與者的感受。與其去指責不懂事的孩子,倒不如與父母們靜下心來溝通,提醒他們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在觀影的過程中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觀看體驗。影院也可嘗試細分“親子場”“粉絲場”“靜音場”,借鑒《魔獸》《灌籃高手》等影片“尊重情懷”的經(jīng)驗,在售票環(huán)節(jié)做好引導,在觀影過程中適度提醒。
影片中高適吟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面對“影院背詩”,我們也可以回味下千年前古人的這份曠達。雖說陌生人之間的相識不過是鄰座與擦肩,但相互理解、相互體諒似乎也不甚困難。期待影迷們用好這個公共空間,讓尋求共鳴者酣暢,讓獨酌靜思者自在。
編輯:馬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