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新聞——據7月22日《北京日報》報道,隨著暑期“博物館熱”的興起,觀眾對展覽講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記者調查發(fā)現,各大博物館中的私人講解并不少見,因未經專業(yè)培訓,這類講解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館一研學團領隊在念展板時,錯把“錯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爐”中的“鬲爐”讀成了“隔爐”;故宮博物院內一些直播自媒體在歷史講解中大談秘聞、傳說、野史,很多都未經考證……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的當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然而,這股熱潮中也夾雜著一些不嚴肅、不專業(yè)的行為,在博物館里戲說歷史便是其中一個典型方面。
在當下的網絡生活中,一些人憑借幽默風趣、夸張搞笑等表達方式迅速“出圈”。比如,很多人都在網上做古詩解讀,“網紅教授”戴建業(yè)卻能脫穎而出,這恐怕還是因為其講解別出心裁、不落俗套,采取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容易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是好事,但不能靠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和不良心態(tài);在博物館里戲說歷史雖然可能收割到流量,但其負面效應不小——不僅讓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也會讓觀眾形成偏差乃至錯亂的認知和價值觀;觀眾不僅難以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yǎng)分,反而可能在精神層面受到一些干擾和侵蝕。
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有言,“歷史是已經畫上句號的過去,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要讓歷史講解生動有趣,需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找到與普通人有共鳴的視角、發(fā)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現有深度的思考。在歷史講解中大談秘聞、傳說、野史,顯然與此背道而馳。
“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边@里的“活起來”,不是自說自話的胡編亂造,而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探索個性化的表達方式。
博物館是文化的“存儲卡”和歷史的“解碼器”。多些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多些優(yōu)質內容生產與創(chuàng)新表達,講解歷史才能打動人心。時下,公眾權利意識高漲,但規(guī)則意識和公共精神似乎慢了半拍,這中間的差距需要被正視、重視,有關的問題也有待破解。
編輯:馬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