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9月8日,在北京大學2023年開學典禮上,52歲的新生廖中揚與自己的學生一同上了“開學第一課”。廖中揚是北京一所知名民辦學校——北京精華學校的校長,今年他與8名學生一同考入北大,廖校長成為哲學系博士新生,8名學生是本科新生,師生變?yōu)橥?,攜手開啟人生新階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堅持讀書學習的人都心懷敬意,但真的要身體力行,卻殊為不易。很多人都有“回爐重造”的念頭,但由于種種因素制約,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對讀書學習都愈加顧慮重重,總會找出各種主觀或客觀的理由,讓自己甘于放棄止步不前。
歲月使人皮膚起皺,但如果失去了熱忱,就傷了靈魂。心若有夢,什么時候開始努力都不晚,52歲的廖中揚以實際行動做出了生動詮釋。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火出圈的“高齡”大學生并非個例:49歲的宿管阿姨原夢園考上廣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同時她的兒子考上了復旦大學基礎數(shù)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51歲女子張計玲二戰(zhàn)高考被山西工商學院錄?。?2歲的維修店老板楊小勇自學一年考上貴州民族大學……
一些“高齡”大學生堅持學習的動力之一,是為了給自己的子女做榜樣,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廖中揚的目的更“自我”,用他的話說是“想完成青年時期進入北大讀書的夢想”。有人質疑“高齡”成年人考大學是“浪費教育資源”,廖中揚、原夢園等人的行為及其動機,對此做出了最好的回應。
在一些人印象中,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找一個更好的工作。不容否認,教育確實擔負著改變命運的重任,但教育也可以是為了滿足個體對知識學問的追尋,或者是對人生意義的執(zhí)著求索?!俺劦溃λ揽梢印?,沒有功利心的考量,真正享受學習和求知的樂趣,有時或許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年輕人發(fā)奮學習固然如朝陽一樣光芒萬丈,但基于“現(xiàn)實”,很多人求學的目的性很強。在就業(yè)壓力之下,不少人一進入大學就開始準備考研或者考公、考編,在某種意義上,大學成了高中的延續(xù)。而一旦大學畢業(yè)找到好工作,就立馬覺得“徹底解放”了,從此無心學習,沉湎于各種“事務”之中。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廖中揚們給世人展現(xiàn)了另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提醒我們不要片面理解讀書之用。作為民辦學校校長的廖中揚,選擇成為北大哲學系的一名全日制博士生,這對他畢業(yè)后的工作和事業(yè)應該不會有太多直接的助力。但是,這種沒有“壓力”的求學,結合豐富的人生歷練,完全可能讓他暢游在哲學的王國里,不斷享受獲得新知、增進智慧和提升對人生意義認知的喜悅。這樣的終身學習,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廖中揚考入北大之所以引發(fā)關注,除了“高齡”之外,師生變同窗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話??吹轿羧招iL如此積極進取,可以想象,年輕的學子們在驚喜之余會產生怎樣的觸動與震撼。這樣的言傳身教,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課。
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倡導終身學習,當然并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高齡”大學生到知名學府深造。網絡時代,只要有心向學,完全可以不拘形式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關鍵要有一股不懈追求、永不言棄的精氣神。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