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在近期的文化消費市場上,各類新年音樂會可謂五花八門,掛著“皇家”“愛樂樂團”等耀眼頭銜的樂團齊齊登場。然而,有專業(yè)人士指出,市場上有不少是“掛羊頭賣狗肉”“虛假宣傳”或“夸大宣傳”的“水團”。(1月29日《解放日報》)
近年來,演出市場的火爆,讓音樂會等樂團演出也隨之走紅。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不少人趁機渾水摸魚,通過組建“水團”、草臺班子的方式牟利。這些臨時組建的樂隊,或缺斤少兩,沒人主持,沒有指揮;或貨不對板,水平參差,虛假宣傳……種種亂象不僅讓觀眾頻頻踩坑,給消費者帶來了直接損失,也影響了樂團演出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如何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讓音樂會、樂團演出貨真價實?擠干演出水分、清除草臺班子是關鍵所在。一方面,要用好打假“照妖鏡”。當前,大量音樂會演出與“新年交響樂”等節(jié)日限定活動捆綁。對于消費者來說,為了一場休閑活動去做功課、做調查,難免有些“強人所難”。而不少“水團”之所以能夠不斷收割觀眾,正是因為行業(yè)管理規(guī)范上存在疏漏。對此,演出鏈條上的監(jiān)管部門、劇院管理、平臺審核都應進一步加大審查力度,在進行演出合作時,對樂團進行背調審核,壓縮“水團”虛假宣傳的空間。
另一方面,要架起舉報“順風耳”。面對樂團市場的種種亂象,盡管有部分觀眾在演出結束后現場“硬剛”,高喊退票捍衛(wèi)自己的權益,但由于舉證困難、申訴成本過高,更多消費者在遭遇“水團”演出后,只能自我消解。對此,還要進一步暢通投訴通道,優(yōu)化退票機制,為消費者做好售后服務。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