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思逸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西安的李先生遇到一起民事糾紛,想要打官司維權,不過他僅有對方的手機號碼,對方的身份信息,他一無所知。沒想到,一家法律咨詢公司卻聲稱只要錢到位,就能查到對方的所有個人信息。
這些業(yè)務員西裝革履地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普法”宣傳,自稱律師給大家出主意,比如“如果別人欠你的錢不還,但你不知道對方的信息,怎么辦?來找我們”。但實際上,這家所謂的法律咨詢公司里,根本沒有一個人具有法律從業(yè)資格。說白了。就是打著“法律咨詢、合法立案”的旗號,干轉(zhuǎn)賣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勾當。
深究之下,這里面問題不少。其一,為什么這家公司篤定有生意?一方面,看了他們宣傳內(nèi)容來進行法律咨詢的客戶,可能并不具備相關的法律常識;另一方面,遇上糾紛后,人們很容易陷入焦慮,看見一點希望也許就“病急亂投醫(yī)”。其二,這些公民個人信息究竟從何而來?根據(jù)調(diào)查,公司背后有“上線”,“上線”之外還有境外團伙的參與。從現(xiàn)實來看,這可能還只是隱私交易黑色產(chǎn)業(yè)鏈的一個縮影。運營商員工泄露個人手機號、金融機構人員出售征信報告、快遞員倒賣快遞面單……種種案例表明,在獲利快、利潤高的誘惑之下,總有人毫無顧忌地鋌而走險。
如此犯罪,危害甚巨。除了最顯而易見的隱私泄露,還有諸多“后患”,比如由此衍生的電信詐騙、網(wǎng)絡傳銷等。近年來,執(zhí)法部門嚴打此類犯罪行為,相關法律更是嚴令禁止。廣大民眾也當認識到,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對于這類交易,要堅決說“不”。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