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夢雅
從山東青島海泊河公園拆除圍擋重新開放,到安徽合肥推進公園與城市“無界融合”,建設文旅新地標“無界”徽園……今年以來,多地公園“拆欄透綠”,方便人們更好享受城市綠地,受到市民和游客歡迎。
公園從“有界”到“無界”,拆除的是圍墻,拉近的是距離,體現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級。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有了新需求,國內很多公園正在經歷從收費到免費、從限時到24小時開放、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的轉變過程。正如游客感嘆的那樣,走著走著,就和自然風光撞了個滿懷。公園無界,讓大眾游園更加便捷,游覽視野更加開闊,生活品質也得到提升。
在人們印象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園都有圍墻、圍欄等物理邊界。從園區(qū)管理的角度看,這樣的模式更方便維護公園環(huán)境,調節(jié)游園人數、時間等。當公園破除邊界,游園人數等不可控,既給公園管理者帶來新的難題,也對游客的文明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其實,建設無界公園,并非簡單地“拆圍欄”“拆圍墻”,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充分考慮廣大民眾的休閑娛樂需求。以北京海淀公園為例,以前的海淀公園四周設有圍欄,群眾出入園區(qū)經常需要繞路,很不方便。從2022年開始,海淀公園開展“拆欄透綠”工作,拆除了全部1900多米的外圍欄桿,實現公園全開放。去年9月份,公園還開放了中心草坪,公園綠地總開放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
在城市更新服務越來越精細化、精準化的當下,與其大拆大建,不如從細微處著手,找到更為靈活且更貼近群眾的公園開放方案。此前,上海出臺《上海城市公園實行24小時開放的管理指引(試行)》,提出“24小時開放公園不需全部拆除圍墻,可通過增加或局部放大出入口等方式提高通行便捷性”“運動健身等各項設施開放時間需公示醒目”等具體措施,體現出公園管理者與市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享共治理念。
未來,推動公園建設不斷向“新”而行,還有更多課題值得細細琢磨。比如,如何推動公園與周邊街區(qū)、社區(qū)、商區(qū)融合互通,培育“開放式公園+商業(yè)街區(qū)”等新消費場景;如何實現“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升級,讓公園建設與城市更新、產業(yè)升級形成聯(lián)動;等等。這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需要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繡花功夫”探索更高水平的治理之道。
(中國經濟網供稿)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