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碩
2021年,我34歲,《法治日報》41歲,算起我們一起相伴的時光,約20余載。
小時候,我愛“打抱不平”,但是個頭兒偏小,大多是以對方讓著我終結,這樣的效果讓我感到不盡滿意。
家里有很多報紙,我獨愛《法治日報》,刑事案件報道中“壞人”被繩之以法、民事糾紛當事人勝敗皆服,都讓我感覺由衷的痛快,不禁拍手叫好。感覺到司法的陽光是那么的溫暖和煦,法官的職業(yè)是那么的神圣!
2009年大學畢業(yè)時,看到北京法院招錄新聞專業(yè)應屆生,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情經過層層選拔,有幸加入某法院研究室,正式成為一名“法宣人”——這一至今讓我引以為傲的稱謂,因為這個身份讓我感到自己離公平正義,最近!
上班第一天就趕上開新聞通報會。“我是《法治日報》記者黃潔,請問……”我當時激動的心情不亞于追星的粉絲,我用崇敬的眼光注視著黃老師,仿佛看到了我這十幾年看過的《法治日報》文章的作者們,我跨過千山萬水就是為了和她相見一樣。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把法院的資訊推薦給記者,同時滿足記者的采訪需求。剛入職的我還不如跑口記者們了解法院情況,我深知我要學習的還很多,既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又有區(qū)情院情,還有如何利用專業(yè)知識把法治宣傳工作做得更好。
我所在的法院有9處辦公地點,記者要求旁聽有新聞性的案件,我就主動要求乘公交車到庭里和記者一起旁聽,很快我就和同事們、記者們熟絡了,把自己寫的稿子和記者的對照,提高稿件寫作能力的同時也了解了不同媒體的風格。
當我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通訊員黃碩”的鉛字印刷時,我感到報紙都是有溫度的。漸漸地,我的名字不僅出現在北京當地媒體上,也可以出現在《法治日報》這樣的全國發(fā)行的媒體上,我竊喜,也許遙遠的省份也有像我當年一樣期待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小朋友,嗅著油墨香感受司法的溫度,在心中種下法治的種子……
司法審判,永遠是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一份份引領價值導向的判決書,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弘揚社會道德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起涉刑事案件單日庭審持續(xù)達14個小時,一起離婚案件33家媒體報名、到場媒體記者達88人……從保障轉播車、直播車380V電壓到具體案件專業(yè)術語表述……千頭萬緒的工作不能出任何差錯。一篇篇新聞通稿,從知名人士名譽侵權到轉移資產躲債的“老賴”,從“西湖龍井”商標被超市擅用到專門碰瓷敲詐勒索公交車司機……一篇篇寫著“通訊員黃碩”的報道經過記者的精雕細琢,高頻次地出現在《法治日報》報紙、全媒體平臺,當看到我所在法院的新聞報道一次次“霸屏”時,我感覺到我能夠勝任“法宣人”這一角色了。
在工作筆記扉頁我寫下這樣一句話——謹以我青春熱情奉獻給我摯愛、崇敬的事業(yè)。自勉。
世界上有一種成功,叫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我幸福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為記者們提供更多我們法院的一線素材,向讀者們普及法律知識、展示一線司法人員認真履職的情懷,把自己的成長融合到法院的發(fā)展和法治中國的建設中,于我的人生而言是一種幸福。
接過前輩手中的筆,也接過前輩一代代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都是追夢人,法治中國夢在前方召喚,法院人正以更加豪邁的情懷和更加矯健的步履踏上新的征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
編輯:梁成棟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