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乾榮
看什么呢?
《讀者》。
同好呀。
1981年4月,一本中文雜志《讀者文摘》在中國蘭州創(chuàng)刊,立即引起讀者好評。1992年,美國《Reader‘s Digest》雜志,委托律師致函中國《讀者文摘》,要求后者停止使用中文商標《讀者文摘》,說侵犯了他們的版權?!禦eader’s Digest》,譯成中文即《讀者文摘》,同名,人家在先,咱們涉嫌“蹭名”。好吧,咱們改。1993年3月,中國《讀者文摘》刊登征名啟事,國內外漢語讀者熱烈響應,應征信達十余萬封,編輯部選用了《讀者》這個名兒——這就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獨一份了,不能因為你叫《讀者文摘》,我連《讀者》也不能叫吧。
依我看,咱們最初的雜志名《讀者文摘》,確有“照抄”嫌疑,沒有創(chuàng)意——盡管人家的是英文,咱們是中文。應該感謝《Reader‘s Digest》,它促使咱們把雜志改成《讀者》這個名兒。改后的雜志名,雖然仍有借鑒《Reader’s Digest》(即《讀者文摘》)的痕跡,卻比《讀者文摘》更其響亮、簡潔、明了,而涵義豐滿,尤其是封面保留了大學者、大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簽的“讀者”二字,更顯非凡、美麗。
這個名字改得好,還凸顯在哪些方面?
咱們尊重了人家的版權,這是對法律的尊重。
《讀者》這個新名字,不是編輯們在辦公室里悶出來的,而是在發(fā)動廣大讀者創(chuàng)造性命名的基礎上遴選出的,來自讀者,為讀者服務,體現(xiàn)了對讀者的尊重,對讀者的見識和智慧的認可。
“讀者”的新義,不光是簡簡單單請讀者摘抄文章,而是把讀者當成“自己人”。嘿,叫《讀者》,咱就是讀者,這是咱們讀者自己的雜志嘛。這個雜志就是為讀者辦的,也是讀者自己辦的,辦得或好或壞,大家有份兒,就看大家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如何,就看大家能不能在無數(shù)篇原創(chuàng)作品中沙里淘金,并將這金發(fā)揚光大啦。
這個語境下的“讀者”,即兼有選家、文學家、美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鑒賞家、評論家,甚至自然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等多重身份了?!蹲x者》以弘揚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秉持“博采中外、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在刊物內容和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刊登精品,以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讀者。而沒有博覽群書、眼光獨到的高品位讀者,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文摘乃是選粹。一個頭腦簡單、渾渾噩噩之人,選摘的,不客氣說,只能是狗屁文章,包括八卦之類。
《讀者》給予讀者的最大好處,說到底是精神享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嗜好,而《讀者》是讀者與讀者的互哺——你摘美文給我閱讀,我選佳作供你賞析,大家來分享這精神的美餐?!蹲x者》既是精華薈萃,便有了各取所需,各得其宜之便,其中總有一款,是契合某位讀者口味的。所謂國王不能享受村夫之樂,我沒有王位和王威,但我在《讀者》讀到一篇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美文,我便有了國王所沒有的快樂,我就是這時候的“國王”,此即“人人皆可為王”也。當此之時,我只有感謝《讀者》,以及為《讀者》摘文的別的讀者。
正是這個感悟,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區(qū)區(qū)一本雜志《讀者》,為什么會家藏戶有,長盛不衰,而影響如此巨大了……
編輯:梁成棟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