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紅
冬日的一天,我去農村派出所采訪。路過一處農家,從小園里傳出一陣歡快的笑聲。循聲望去,三個小女孩正在玩“跳房子”游戲。此情此景,一下子勾起我的童年回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皖南山區(qū)一個叫祁門縣的小城生活。
山區(qū)雖然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但十分閉塞。童年的生活單調而乏味,沒有洋娃娃、電動玩具,我們一幫小女孩便自己找樂。課余之后、平常日子,玩得最多的就是跳房子、踢毽子、撿石子兒。
“跳房子”游戲的形式很簡單。我們幾個小女孩來到空地,我是班干部,有著“組織能力”,一般由我用樹枝在土地上畫出有著8個格子的“房子”輪廓后,在下面豎著的三個單獨格子里分別寫上1、2、3數字,第四排并列兩個格子里分別寫上4和5,第五排也是單獨一格,寫上6,再往上是7、8左右兩格并列,最上面的半弧頂端是“天空”,我寫上大大的“天”字。
“好啦,開始!”整個“房子”畫好之后,我一聲令下,游戲開始。
我們用“錘子、剪刀、布”的方式確定先后秩序。我贏了,自然第一個進行。
在同伴們歡樂的拍手、呼喊中,我把一只布沙袋扔進第一格,再彎起左腿,右腳蹦蹦跳跳地進入,用右腳將布沙袋踢進第二格。然后,雙腳合并,像青蛙一樣跳進第二格,雙腳把布沙袋夾起拋進第三格,接著右腳跳進第三格。就這樣單腳、雙腳交替著踢布沙袋,直到將布沙袋踢出頂端的“天空”,雙腳跳出,伴隨伙伴們歡呼聲,完成了一次“挑戰(zhàn)”,得了滿分——10分。
接著,同伴們輪流重復著這些動作。如果誰在某一格失誤就要扣分,并在下一輪從失誤格做起。幾輪以后,以得分最多者為第一名,以此類推。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跳房子”游戲簡單易行,但帶給我們很多美好而快樂的回憶。夏天,我們跳得大汗淋漓。冬天,我們跳得渾身暖和,手腳從來不生凍瘡。
歲月流逝。
成年后的我知道,“跳房子”游戲最早起源于古羅馬帝國時期,主要用于步兵的軍事訓練。后來,“跳房子”游戲在整個歐洲蔓延,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兒童游戲。在我國,“跳房子”游戲始于清代,它不僅能提高兒童彈跳、奔跑和保持身體平衡、協調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團結、互助和鍛煉身體的意識。
我也深深體會到,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迎接挑戰(zhàn),形成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意志和心理品質,增強成就感和幸福感。當然,孩子們在游戲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但為了繼續(xù)游戲,必須克服這些負面情緒,無形中培養(yǎng)了自己承受失敗、堅強面對的勇氣,也發(fā)展了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如今,“跳房子”游戲在城市已經很少見到,孩子們早被各種時尚玩具、現代電子產品游戲所吸引。而在我心中,“跳房子”游戲如同一個美好而清晰的底片,深深烙印在心底,永遠不會褪色。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公安局鏡湖分局)
編輯:梁成棟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