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蘭根
小時候,家鄉(xiāng)的房子多是土坯房,有一部分是在土坯外面掛一層磚的房子,家家戶戶外面的墻頭是土坯的,前后鄰居之間是沒有墻頭的,后鄰的南墻就是前鄰的后墻,左右鄰居之間多以廂房相隔,還有一部分是共用一堵墻頭。想找到一堵磚墻頭,只有在某戶人家的北屋和東西廂房之間的卡子墻,所以要找一堵向陽的磚墻,并不太容易。
村小學(xué)的北屋是首選,這是一個開放式的校園,有東西兩個校園,房子是藍色掛磚的墻面,墻頭也是藍磚。
冬天里北風(fēng)呼嘯,校園的北墻根下卻是陽光而溫暖,孩子們下課后都聚在這里避風(fēng),挨個兒擠在墻上“擠摞摞兒”,雙腳用力踩地,側(cè)身貼著墻,一群孩子用肩膀使勁往從兩邊往中間擠,邊擠邊說:“擠摞摞兒、擠摞摞兒,擠到南墻吃饃饃?!比绻虚g有被擠出去的,就趕緊跑到任意一邊,再重新加入隊伍,循環(huán)往復(fù),樂此不疲,直到上課的鐘聲敲響,才哄笑著往教室跑去,個個跑得臉龐通紅,有的孩子額頭上竟然冒出了汗珠。那掛在土坯外面的藍磚,早已被孩子們的衣服磨出了亮光,在陽光下閃耀。
那時候的孩子們跑跳能力特別強,小孩子們都能張跟頭貼到墻上,用雙手撐地,一個跟頭雙腳就踩到墻上了,最少的是一個人張,多的能連著張三四個人,一個貼到一個的外面,最后一個張跟頭的人身材要足夠高大,才能把墻上的腳放到最上面一個人腳的上方,造型看上去像雜技。往墻上張跟頭叫“貼餅子”。那時的冬天孩子們只穿一件棉襖、棉褲,外面是薄薄的襖罩、褲罩。襖罩有四五個扣子,褲罩是用細細的松緊帶系的。一個跟頭張到墻上,小肚子就露了出來,棉褲腰的殺腰帶也露了出來,殺腰帶都是舊的粗棉布條,系一個活結(jié),藍色居多,有那用花布條的,就會引來一陣哄笑。
有的孩子不愿意運動,只是揣著手貼墻站著曬暖看熱鬧,也叫“貼餅子”。
村里的孩子從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那面墻是有溫度的,吸收了陽光,也吸收了孩子們的歡笑聲,它見證和承載了那些童年時光的快樂與夢想,溫暖了孩子們的一個又一個冬天。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委政法委)
編輯:梁成棟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