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坤
我想,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肯定不善于用鋤,否則他種在南山下的豆子一定不會“草盛豆苗稀”。
據(jù)《釋名》記載:“鋤,助也,去穢助苗也?!薄墩f文解字》說:“立薅所用也?!笨梢婁z的作用主要用于田間鋤草。
生于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家的我,對鋤十分熟悉。這種用磨得锃亮的小三角形或小梯形鐵板,連接上一個曲線玲瓏的頸部,再配上細(xì)圓纖長的木柄,就是鋤,它是田間鋤草的利器。
鋤看似簡單,用起來卻很有技巧,“前腿弓,后腿蹬;左手壓,右手拉。”這是鋤地的動作要領(lǐng)。一個善于用鋤的人,那鋤就像長了眼一樣,在一壟壟莊稼中,前盼后顧,上下翻飛,左鉤右抹,不但能將該鋤去的次苗和雜草剔除干凈,還能使留下來的壯苗、好苗毫發(fā)無損。
鋤草要在中午鋤,只有這樣鋤掉的草才容易曬死。天上日頭毒,地下暑氣蒸,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十分辛苦。因此,李紳在《憫農(nóng)》中寫下了“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
鋤是勤勞的象征。在我的故鄉(xiāng)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人不鋤地,地里長出草后,人們便圍著地轉(zhuǎn)一圈,邊轉(zhuǎn)邊喊:“草死苗旺地發(fā)暄!”野草便都死了,地也喧了起來。后來,人們嫌轉(zhuǎn)圈累,便蹲在地頭喊,蹲在地頭喊,又嫌太陽曬,便蹲在樹蔭下喊。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氣,便差天神使用法力,人們再喊,草也不死了,地也不喧了。無奈,人們只得拿個長把大鏟下地鏟草松土,因為用力過猛,把鏟脖子累彎了,便退著向后拉,大鏟就慢慢地演化成了現(xiàn)在的鋤。
米勒的油畫《扶鋤的男子》描繪了用鋤勞作的勞動者形象。在一片廣袤荒蕪的原野上,鋤地的年輕人扶著鋤頭彎腰站在那里。他扶著鋤頭喘著粗氣,疲憊得直不起腰來,可眺望遠(yuǎn)方的眼睛卻流露出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nèi)諒?fù)一日地勞動,來養(yǎng)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nèi)諒?fù)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p>
祖父常說:“鋤下有火?!庇旰箐z地,可以使地表的土壤疏松,暴露于空氣的表面積增大,水分蒸發(fā)加快,相當(dāng)于用火為莊稼烘干了地。祖父還說:“鋤下有水。”干旱時,土壤里的水分從地下向地表蒸發(fā),嚴(yán)重時,土地會干裂,水分蒸發(fā)更快、更深。此時鋤地,可以防止土壤里的水分蒸發(fā),起到保水的作用。我暗想,鋤里也充滿了辯證法。
蘇軾曰:“有莠則鋤。”《宋史·畢士安傳》云:“鋤一惡,長十善。”如此說來,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把鋤。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清市人民檢察院)
編輯:蔣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