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宏林
無城,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我的精神家園。
千年古邑無為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與臨安、揚州、壽春并列宋朝“四大名城”。而今,古城的原貌已不復存在,但歷史的痕跡依稀可辨。
無城是一座文化名城。北宋書法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治所位于城中心,后稱米公祠。祠內(nèi)有墨池、投硯亭、米顛拜石、晉唐以來歷代名家碑刻……成為無城的一張文化名片。西大街曾建有“二狀元祠”,以紀念宋、明兩代的狀元焦蹈和邢寬。狀元祠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而有關兩位狀元的美談卻廣為流傳,成為后世學子們的楷模。
無城有著“九街十八巷”的流傳,其中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地名,芝城、登瀛街、麻石街、鞍子巷、張果老巷……它們是無城人最鮮活、最親切的印記。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會覓見歲月的痕跡。一段古樸厚實的城墻,一條昏暗幽深的巷子,一面墻壁斑駁的舊宅,總能勾起一段往事的回憶。
無城是一座充滿紅色記憶的城市。在腥風血雨的戰(zhàn)爭年代,一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事業(yè),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不怕犧牲,前赴后繼。這里留下了胡竺冰、呂惠生、張愷帆等革命先輩的足跡,傳頌著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他們的革命精神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
無城是一座宜居城市。最具特色、賦有靈性的,便是長達十余公里的環(huán)城河。它像一條晶瑩剔透的項鏈,襯托出老城的端莊秀麗。護城河碧波蕩漾,風光無限。兩岸遍植花草樹木,棧道、長廊、亭子、點綴其間,相映成趣。河面建有多座橋梁,最有人氣的要數(shù)狀元橋。每年高考期間,狀元橋便成為莘莘學子的打卡地,他們從橋上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
近年來,地方政府實施環(huán)城河治理工程,河水變得更加清澈,環(huán)境變得更加優(yōu)美。環(huán)城河上,新增了安瀾橋、景福橋,形成了“一河環(huán)城繞,九橋帶其流”的壯觀景象。安瀾橋上的長廊古色古香,極具徽派建筑的精巧和韻味。夜幕降臨,護城河上燈光璀璨,沿岸散步的行人絡繹不絕。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一個以老城區(qū)為中心的城市建設宏偉藍圖徐徐展開,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道路伸向遠方。大街上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早晚時分,公園里,廣場上,大媽們快樂地跳起廣場舞,陶醉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陶醉在幸福的生活中。
無城是一座宜業(yè)城市。這里系無為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緊鄰蕪馬銅經(jīng)濟開發(fā)帶,是合蕪寧“金三角”的腹地,為皖江開發(fā)開放的前沿,具有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這里是全國聞名的羽毛羽絨產(chǎn)業(yè)集聚地,擁有“中國羽毛羽絨之鄉(xiāng)”“中國羽毛球產(chǎn)業(yè)基地”等榮譽稱號。
無城是一座美食城。這里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盛產(chǎn)的魚蝦味道鮮美,是宴請四方賓客的主打菜;兩葉蛋炒飯、襄安餛飩、小陳板栗……各類特色小吃、零食不勝枚舉,滿大街飄散著誘人的香味。聞名全國的無為板鴨、李老奶奶花生米,更是讓人百吃不厭、贊不絕口,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
我的無城我的家。我期待,熱切地期待,它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上書寫更加絢麗的篇章。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市公安局交警大隊)
編輯:蔣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