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潘從武
□ 本報通訊員 韓晉 厚斌斌
3月2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輪臺縣哈爾巴克鄉(xiāng)一戶村民家氣氛緊張,麥某兄弟倆因土地糾紛爭得面紅耳赤。兄弟倆爭的是一片棉花地,原本說好一家一半,大嫂意外發(fā)現(xiàn)自家這半比小叔子的面積小,認為不公平。兩家為這事多次起爭執(zhí),經鄉(xiāng)、村兩級干部聯(lián)合調解,表面上暫息紛爭,但雙方心里都不服氣。
輪臺縣公安局哈爾巴克派出所了解情況后,邀請鄉(xiāng)村“智囊團”參與調解。3天內,“智囊團”查閱原始資料、走訪周邊群眾,弄清基本事實后,重新劃定土地界限,還給雙方講了“六尺巷”的故事,最終促使兄弟倆握手言和。今年1月,輪臺縣公安局圍繞“市縣主戰(zhàn)、派出所主防”警務機制,組建鄉(xiāng)村“智囊團”,專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智囊團”由民輔警、村干部、老黨員、人民調解員及“法律明白人”組成,他們穿梭在資料檔案間,奔走于鄰里鄉(xiāng)親中,宛如及時雨,憑借智慧與精準調解,讓糾紛得以順利解決。
“剩下的欠款拿到了嗎?”
“拿到了,多虧‘智囊團’出面,解決了我的煩心事,我和姐姐也和好了?!?月10日,哈爾巴克派出所民警電話回訪借款糾紛當事人古某,古某的回答讓民警放了心。
去年2月,輪臺縣哈爾墩村居民阿某向姐姐古某借款3萬元,出于對妹妹的信任,古某未讓阿某打欠條,只是口頭約定了還款期限。借款到期后,阿某遲遲未還款,古某多次上門催要,連阿某的人影也沒見著。
今年3月7日,古某向轄區(qū)派出所求助。民警聯(lián)合鄉(xiāng)村“智囊團”將雙方約至村委會。見面后,姐妹倆壓抑許久的情緒瞬間爆發(fā),你一言我一語爭執(zhí)起來。
“智囊團”趕忙安撫,待兩人平復下來,開始分頭勸解。
阿某低頭哭訴,因工資一直未結,無法給姐姐還錢,這才選擇逃避。“智囊團”向古某說明阿某所處困境,引導其寬限還款時日。經過3個多小時的調解,阿某當場歸還古某一半欠款,承諾下月還清剩余款項。隨后,阿某向古某鞠躬致歉,兩人重歸于好。
“智囊團”具有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yōu)勢,開展工作時,群眾更易接受。處理糾紛時,“智囊團”會在田間地頭或村民家中,就地圍成“調解方陣”,緊密配合、剖析癥結、情理并用,快速化解矛盾。
輪臺縣公安局依托鄉(xiāng)村“智囊團”,構建排查、登記、研判、調解、回訪全過程解紛工作鏈條,對于已化解的矛盾糾紛,民警會通過電話、上門等回訪方式,與當事人深入交流,及時掌握后續(xù)情況,持續(xù)鞏固調解成果,形成矛盾糾紛閉環(huán)管理。
鄉(xiāng)村“智囊團”成立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11起,群眾滿意率達100%,基本實現(xiàn)矛盾糾紛“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