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孫立昊洋 馬金順
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古墓葬第一號,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為了更好地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黃帝陵文化資源,2025年1月9日,陜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陜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自4月1日起施行。
作為專項地方性法規(guī),《條例》共五章三十一條,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部門職責、保護對象、規(guī)劃編制、建設工程的審批程序和文化傳承利用等內容,并對保護范圍內的禁止行為和法律責任作出規(guī)定,為黃帝陵保護管理和文化傳承利用提供了基本遵循,使之步入法治化軌道。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占峰表示,《條例》的出臺,為更好保護管理黃帝陵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障,對于加深社會各界和海內外華夏兒女對黃帝陵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意義。
回應群眾期盼
“《條例》審議修改過程中,我們先后赴省內外開展立法調研,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并征求省級有關部門、各設區(qū)的市人大常委會及基層立法聯系點意見建議共計56條;組織召開立法咨詢專家論證會,圍繞《條例》修改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論證,征求意見建議24條;同時我們還征求了國家文旅部和文物局的意見,為《條例》的制定出臺奠定良好基礎?!睂τ凇稐l例》出臺過程,全程參與《條例》制定工作的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姚靖江了如指掌。
“堅持民主立法,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凝聚共識,呼應了群眾期盼,是《條例》的一大亮點?!睋附榻B,在黃陵縣召開的一次立法調研座談會中,有群眾提出,建議加大省政府對黃帝陵文化園區(qū)建設的支持力度,指導當地政府做好黃帝陵文化園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和編制工程方案等工作。
結合黃帝陵保護工作實際和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條例》明確省人民政府統籌規(guī)劃黃帝陵保護工作,協調解決黃帝陵保護、管理和文化傳承利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對延安市、黃陵縣人民政府及省文物、林業(yè)、文旅等部門以及黃帝陵文化園區(qū)管委會和相關工作機構的職責分別作出詳細規(guī)定。
同時,為解決黃帝陵經費保障不足、保障機制不暢等問題,《條例》要求省、延安市、黃陵縣將黃帝陵保護、管理和文化傳承利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壓實了各級財政責任,同時規(guī)定黃帝陵的事業(yè)性收入專款專用。
“《條例》是全省干部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省委、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保護好中華文脈的生動實踐?!币附f。
固化保護經驗
近年來,陜西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致力于黃帝陵保護與文化傳承工作,實現了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與創(chuàng)新性傳播,為弘揚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奠定堅實基礎。
在王占峰看來,《條例》的制定是陜西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工作法治化水平提升的重要體現,通過立法手段將有效的保護傳承做法固化下來,可以確保黃帝陵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至高性、連續(xù)性。
為加強黃帝陵的保護管理,解決黃帝陵管理局與省直部門協調文物保護、公祭典禮、古柏保護等工作層級比較多的問題,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于2017年成立省黃帝陵文化園區(qū)黨工委、管委會,理清了省、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在黃帝陵保護工作中的職能?!稐l例》制定中將這一實踐經驗予以吸收固化。
《條例》制定過程中,有專家提出,應當將黃帝陵納入教育培訓研學、中小學實踐教學范疇,發(fā)揮其特有的教育作用。有部門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黃帝陵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5A”級旅游景區(qū),不宜納入研學、實踐教學范疇。為此,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進行深入研究,結合黃帝陵保護工作實際,充分借鑒外省立法經驗,在《條例》中明確,鼓勵和支持利用黃帝陵文物資源及其研究成果,宣傳黃帝陵歷史文化價值,講好黃帝陵故事,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在傳承利用方面,《條例》強調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黃帝陵祭典、黃帝陵文化的宣傳推介,開展多種形式的黃帝陵文化展示、傳承、教育等宣傳活動,提升黃帝陵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
注重文化傳承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guī)一處處長趙虹認為,與以往文物類立法不同的是,《條例》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擴大了保護對象,將黃帝陵古柏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范圍,注重挖掘黃帝陵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
橋山古柏是目前發(fā)現的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面積最大、樹齡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其中軒轅廟內有兩株五千年以上的古柏。據此,有部門提出,建議《條例》突出古柏林的保護。
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有專家建議,《條例》應當加強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突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利用。
有部門提出,黃帝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條例》應以文物保護為主線,體例結構應與國家文物保護法保持一致。
針對不同意見,如何平衡?陜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進一步實地考察,最終確定《條例》堅持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利用及古柏林保護并重的原則,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將黃帝陵保護區(qū)域內的橋山古柏群等古樹名木、黃帝陵祭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對象,并進一步規(guī)范公祭活動。
例如,《條例》第二十條規(guī)定,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以溯源尋根、凝心鑄魂為主旨,體現民族復興、祖國統一、愛國主義等價值追求,公祭活動應當莊嚴、肅穆、隆重、節(jié)儉。鼓勵支持重陽節(jié)民祭等其他祭祀活動。
陜西省黃帝陵文化園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劉礦平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活動,做好《條例》的宣傳報道和解讀闡釋,強化督導檢查,建立完善與《條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通過立法和監(jiān)督的良性互動,促進《條例》貫徹實施,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黃帝陵的合力和良好氛圍。
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