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國鋒 許瑤蕾 通訊員 凌志文
“法治是一種實踐,而不是玄思的事業(yè)”。蘇力教授在《送法下鄉(xiāng)——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一書中的論斷,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民法院車橋人民法庭得到生動詮釋。一年四季更替間,法官們背著國徽,穿過春日里金黃的油菜花田,蹚過雨后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在褪色的門聯(lián)前調解糾紛,于飄雪的屋檐下送達文書……用沾滿泥土的腳步丈量司法為民的深度。
春澗·犁鏵與法槌的交響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習習微風裹挾著泥土的芬芳,法官與干警驅車前往流均鎮(zhèn)沿蕩村,處置一起土地糾紛。兩戶村民因田埂邊界問題爭執(zhí)多年,春耕在即,矛盾一觸即發(fā)。
在辦案過程中,法官并未急于宣讀法條,而是俯身丈量田埂寬度,找來村中幾位年長的村委干部回憶舊時地界,又前往檔案部門查閱過往檔案。調解時,法官不僅擺事實、講法理,還援引“遠親不如近鄰”“抬頭不見低頭見”等俗語,引導當事人從鄰里關系應有的和睦、互助角度逆向思考。最終,雙方多年矛盾得以化解。
夏熾·蟬噪與心火的淬煉
酷暑時分,亂蟬嘶鳴,一起離婚糾紛的庭審現(xiàn)場氣氛緊張。夫妻雙方情緒激動,相互指責謾罵,宣泄著多年來內心積壓的不滿和委屈。
考慮到雙方間的情感糾葛雖是“剪不斷理還亂”,但婚姻關系仍有回旋之余地,法庭采取“背靠背調解法”,引導雙方冷靜思考,回憶昔日彼此相識相愛相伴的美好時光,觸發(fā)其內心深處的深厚情感。經(jīng)歷漫長的斡旋與調和,雙方情緒逐漸平復,重新審視彼此感情,最后本案以撤訴結案。
秋澄·稻谷與契約的重量
金風送爽,稻谷飄香。秋收時節(jié),一起買賣合同糾紛進入法庭視野。張大伯將辛勤種植的稻谷賣給收購商,對方卻在交貨之際以各種理由壓價、刁難,拒絕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張大伯多次催討無果,遂訴至法院。
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帶領干警深入田間地頭查看稻谷質量,仔細審查合同條款,并向專業(yè)人士咨詢,最終認定收購商違約,判令其按合同約定支付貨款并承擔違約責任。拿到勝訴判決時,張大伯臉上洋溢的笑容如秋日暖陽般燦爛。
冬冽·霜雪與初心的守望
寒風凜冽,冰雪飄飛,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進法庭,喃喃訴說著自己被子女冷落的苦楚辛酸。贍養(yǎng)糾紛具有緊迫性,法官多次前往老人子女家中,用“拉家?!钡姆绞介_展調解工作。從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贍養(yǎng)義務,到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孝道故事,再到鄉(xiāng)土社會場域特有的人情面子等觀念,一次次苦口婆心的疏導勸解,最終老人與子女們解開多年心結,矛盾糾紛得以實質化解。
編輯: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