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wǎng)駐俄羅斯記者 張春友
俄歐關系因俄反對派代表人物、知名博主納瓦利內疑似中毒事件再起波瀾,甚至可能危及“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進展。
對俄而言,顯然不愿看到俄歐關系惡化,更不愿頂著美國巨大制裁壓力而使艱難推進中的“北溪-2”項目受到波及,但面對是非指責,俄又必須維護本國利益與尊嚴。9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委婉地對德國表示了“批評”。拉夫羅夫指出,德國方面對俄羅斯的指責是不當?shù)摹F站┐饲胺Q,俄方受到無端指責“不可接受”,希望這起事件能得到公正調查。
德國外長馬斯6日表示,俄羅斯必須澄清納瓦利內中毒事件的有關情況,否則德國不排除對參與“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及一些歐洲能源公司進行制裁。
就在一個月前的8月12日,在一場歐盟代表團與美國外交部門之間有關美國制裁“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視頻會議中,與會的歐盟24國一致聯(lián)名向美國提出抗議,反對美國罔顧國際法單方面對該項目實施制裁。馬斯更是積極表態(tài),在共同應對美國制裁問題上,德國與俄羅斯站在一起。但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俄歐短暫的“蜜月期”就因為納瓦利內疑似中毒事件而出現(xiàn)變數(shù),甚至給“北溪-2”項目蒙上陰影。
俄方此前已表示愿意就納瓦利內疑似中毒事件展開調查,但強調各界不要將此事“政治化”;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曾指出,“北溪-2”項目是經(jīng)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因素成為影響甚至干擾俄歐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無法忽視的是美國因素。
俄美歐因“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制裁與反制裁正在激烈碰撞,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
美國對“北溪-2”項目可謂如鯁在喉,繼去年12月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對參與“北溪-2”項目的企業(yè)實施制裁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15日威脅將根據(jù)《美國敵對國家制裁法案》對“北溪-2”項目和“土耳其溪”項目繼續(xù)進行制裁。
就在德國醫(yī)院8月24日表示納瓦利內“中毒”后,蓬佩奧已迫不及待地表示,“如果確定德國醫(yī)生關于納瓦利內中毒的說法,那么美國將準備為全面調查納瓦利內的情況提供幫助”。要知道,尋找各種名目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已經(jīng)成為美國的慣用手法。
8月26日,美國政府宣布將5家俄羅斯研究機構列入制裁名單,理由是懷疑它們從事化學和生物武器研究,而制裁名單中就包括參與研發(fā)新冠疫苗的俄羅斯國防部科研所。
對美國而言,無論納瓦利內疑似中毒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或者無果而終,只要能引發(fā)俄歐之間更多嫌隙,就已經(jīng)是不小的勝利了。
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10日說,納瓦利內所謂“中毒”事件沒有刑事立案的根據(jù),因為俄方所做檢測沒有發(fā)現(xiàn)中毒跡象。
從目前發(fā)展形勢來看,無論事件真相如何,本就不穩(wěn)固的俄歐關系恐怕將再經(jīng)受考驗了。
編輯:吳瓊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