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凡超 馬艷
“九分石頭一分地”,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鳳山縣的真實寫照。這里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qū)縣,是廣西脫貧攻堅重點地區(qū)和主戰(zhàn)場,也是鳳山縣委政法委原副書記黃英德扎根奉獻、直至燃盡生命光與熱的地方。
地理環(huán)境山高谷深、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土(田)地糾紛和林木糾紛是平安鳳山建設的“三大雷區(qū)”,各類矛盾糾紛不斷,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任務十分繁重,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發(fā)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一直奮戰(zhàn)在政法戰(zhàn)線的黃英德,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始終懷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真心實意為群眾紓困解憂,用盡一生繪就了桂西北邊遠山區(qū)的“平安畫卷”。
2008年7月,平樂鄉(xiāng)兩村數(shù)十名群眾因林地權屬爭議,阻撓承包林地的老板砍伐林木,老板從縣城拉來30多人助陣,雙方爭議激烈、氣氛緊張。為防止事態(tài)惡化,黃英德主動請纓,帶領法院、調處、林業(yè)、司法行政等部門工作人員,頂著烈日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趕到現(xiàn)場,宣講法律政策,安撫雙方情緒。7月的烈日似火一樣灼熱,衣服不知被汗水打濕過多少次,但黃英德全然不顧,仍徒步仔細查看涉事林地。他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全面了解事件起因過程和雙方訴求,提出雙方都接受的處理意見,最終打消了雙方械斗的念頭,一起一觸即發(fā)的重大群體性事件得以平息。為徹底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事后他又帶領工作組進村入戶,從群眾最關心的林地權屬入手,連續(xù)三天兩夜走村入戶耐心聽取村民意見,深入了解矛盾根源,找準問題癥結,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最終妥善化解了這一矛盾糾紛。
20多年來,黃英德始終赤誠如炬,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解決合理訴求。他遍訪鳳山縣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村屯,走遍大山中的溝溝坎坎,在1300多個村組的千山萬弄里留下踐行法治的汗水,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00余起,及時消除了多起重大群體性事件隱患。他先后撰寫《關于做好農村“三大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思考》《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范工作的思考》等60多篇極具實用性和指導性的調研報告,總結了山區(qū)農村各種矛盾糾紛的特點、成因及化解調處矛盾糾紛的對策措施,提出的對策措施多次被鳳山縣委、縣政府采納,有效提升了鳳山平安建設水平。
無論是抓政法工作,還是抓脫貧攻堅,黃英德始終沖在一線,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砦牙鄉(xiāng)東風村是鳳山縣委政法委對口聯(lián)系的深度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全村59個自然屯散落在喀斯特地貌的大山深處,交通極為不便?!胺鲐毾确鲋尽?,黃英德認為改變群眾的思想觀念是關鍵。2017年以來,他多次徒步深入村屯,與群眾同吃同住,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堅定貧困群眾脫貧信心,研究如何實現(xiàn)“兩不愁三保障”,為東風村的發(fā)展“把脈問診”、找準“病灶”。結合東風村適宜發(fā)展種植業(yè)的村情實際,他提出重點發(fā)展花椒種植和加工產業(yè)的建議,得到村民群眾一致認可,他積極推動“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最終全村建設花椒產業(yè)種植及加工基地1229畝,覆蓋農戶165戶,其中貧困戶109戶,使花椒產業(yè)成為東風村貧困戶脫貧的希望產業(yè)、幸福產業(yè),為2020年整村順利脫貧出列打下堅實基礎。
2018年,黃英德因長期超負荷、高強度的加班工作,積勞成疾患上癌癥,于2019年1月因病不幸去世。作為一名基層政法干部,黃英德始終一心撲在工作上,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編輯: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