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國行·人大代表身影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文/圖
在美麗的撫仙湖畔,坐落著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就建在澄江化石地遺址上。
“五一”假期,這里接待游客達4.5萬人次。見全館20名講解員忙不過來,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親自上陣講解了多場。
“眼前這塊魚化石,就是咱們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鳳嬌昆明魚化石?!痹诠M的專業(yè)講解下,游客們仿佛置身寒武紀,與那些古老的生物相遇,感受被時間封存的神奇時代。
全國人大代表郭進(左一)在野外進行化石零星采集。
參加工作以來,來自彝族的郭進就一直生活在秀美的撫仙湖邊,致力于澄江化石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今年已經是他從事化石科研保護工作的第18個年頭。
澄江化石地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遺址,珍藏著5億多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fā)現(xiàn)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fā)記錄,揭示了寒武紀時期的生命演化進程,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一”。
早在1992年,澄江化石地就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遺址名錄》。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0年后,2022年10月,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首批地質遺產地。
這里的每一塊化石都是一本沉睡的歷史書,它們是時光的見證者,是歷史的記錄者。而郭進則是它們的眾多守護者之一。
1984年7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學家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寒武紀地層內一塊石頭中,“敲”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的“神秘大門”。
郭進與澄江化石的首次相遇是在2005年。當時,在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里,郭進看到一塊澄江化石竟然能保存軟體結構,驚嘆不已,自此迷上了澄江化石。
2006年,郭進成為侯先光的碩士研究生。在郭進的印象中,年過六旬的侯先光嚴謹、認真、敬業(yè)。在導師的影響下,郭進長年在野外找石頭、敲石頭,把枯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堅持了下來,在帽天山繼續(xù)守護著澄江化石。做研究、編教材、翻譯展陳說明、培訓工作人員、研學活動授課、日常巡查、調研科普難點……日復一日,郭進的身影出現(xiàn)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每個角落。
2020年8月,歷時6年打造,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館內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現(xiàn)生動物標本6萬余件,通過VR、智能體感互動、4D影院等前沿科技,用時間線串聯(lián)以及情景再現(xiàn)的手法生動呈現(xiàn)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大格局和大景觀。
其實,古生物化石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偏冷門”的領域。澄江化石雖然意義重大,但對普通大眾而言,這些個體小、不直觀的石頭“其貌不揚”,很難引起關注。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澄江化石地,讓博物館里的知識更接地氣,郭進花了不少心思。他全程參與博物館建設,館內展陳的每個標本都配有一段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寒武紀早期古生物的演化細節(jié),從標本質量和欣賞度來說都走在國內前列。同時,他還帶領團隊向現(xiàn)代科技手段借力,讓化石“活”起來,并通過參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引進AR智能體感互動設備等方式,促進科研向科普轉化。
博物館開館近4年來,進館參觀的國內外游客達200多萬人次。澄江化石地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郭進感到十分欣慰。在他看來,對于重要的化石資源來說,最好的保護應該是充分挖掘其科研、科普價值。
郭進一直記得侯先光對自己的叮囑:“要把化石保護好,利用好這個資源,做好科研的同時,發(fā)揮好澄江化石的科普作用?!?/p>
2018年,郭進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帶著導師的期望與囑托,郭進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為“石頭”代言,提出與澄江化石地相關的多件建議。郭進想讓更多人知曉這個撫仙湖畔的自然博物館,提升大家對化石資源的保護意識。他深知,人們只有了解了化石,知道它與人類生產生活有什么直接關系,對生命研究有何意義,才會意識到化石資源的珍貴,才懂得保護的意義。
2023年,郭進連任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對自己的履職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他開始親身做科普,調研科普難點,希望通過更多的調研考察,提出一些“石頭”以外的建議。在他看來,保護自然遺產的過程,是處理好人與大自然關系的過程。郭進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化石、了解化石、研究化石,共同探尋人類的“根脈”和“未來”。
編輯:王晨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