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法治地標
□ 本報記者 王春 蒲曉磊
西子湖畔,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街84號,一座青磚小樓——“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靜靜矗立。
9月23日,陳列館館長王永翔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自2016年12月4日正式開館以來,這里已累計接待中外觀眾逾240萬人次。毛澤東同志率領(lǐng)憲法起草小組在這里書寫“西湖稿”的故事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1953年年底,毛澤東一行乘專列離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列車上,毛澤東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睔v經(jīng)77個日夜,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的初稿在杭州西湖邊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正式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憲法確認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quán)力的歷史變革。
“從歷史的角度看,‘五四憲法’是一部承前啟后、具有基石意義的憲法。它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憲法的嶄新歷史,在根本上鞏固了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權(quán),確認了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宣告人民權(quán)利受到憲法保障,其精神延續(xù)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說。
“五四憲法”的制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法律基石?,F(xiàn)行“八二憲法”與其實現(xiàn)“精神對接”,不斷與時俱進,已歷經(jīng)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修改、補充、完善。幾十年來,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有力推動和保障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
本報杭州9月23日電
相關(guān)視頻報道
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