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光明日報記者 黃漢鑫 李宏 張國圣
用拓包蘸取少許紅色墨汁,再小心地敲擊微潤的宣紙,圖案便一點點被轉移至宣紙之上。揭起拓片,來自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學校的6名九年級學生舉起第一次完成的拓印作品,興奮地合起了影。
一旁,幾名重慶高新區(qū)金鳳鎮(zhèn)居民正聚精會神地用蠟刀在棉布上一筆一畫描繪著圖案。不同于傳統(tǒng)蠟染中常見的花卉或者神獸,她們將自己喜愛的卡通形象融入了設計中。
“不管是傳統(tǒng)紋樣還是新潮圖案,大家都能在工坊找到自己喜歡的非遺產品。”雕版拓印非遺傳承人李小薭介紹,上到60多歲的老年朋友,下至20多歲的年輕群體,非遺工坊開張不久就吸引了許多顧客前來體驗。
“金鳳鎮(zhèn)上有不少非遺傳承人,但分布都比較分散,力量單薄、發(fā)展乏力。我們就想著把他們聚起來,聯手做個非遺工坊,以‘公益+盈利’的模式提升綜合效益?!苯瘌P鎮(zhèn)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孫燕說。
2024年11月28日,金鳳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將位于老場鎮(zhèn)的文化站改造為金鳳非遺工坊,在近200平方米的空間內,聚集雕版拓印、剪紙、蠟染等多名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文化的集中展示、體驗、創(chuàng)作和銷售。
工坊作品注重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光是蠟染就有衣服、首飾、擺件等各式產品,此外還有拓片、剪紙、書法、刺繡等不斷添置的20余項非遺作品,琳瑯滿目。
“這兒本來就是人流密集的老場鎮(zhèn),更緊鄰高新區(qū)公租房。居民來來往往,不少人看見門頭就好奇地走了進來?!崩钚∷b說,以前自己的商鋪擺在景區(qū),線下體驗面向的多是旺季游客,現在來到了場鎮(zhèn)后,感覺非遺真正走進了居民的生活,“不僅附近四川美術學院的老師同學前來交流,三四十公里外的顧客都跨區(qū)來動手體驗嘞!”
無論是線下體驗還是線上推介,多元的選項讓顧客有了豐富選擇,也使得金鳳鎮(zhèn)的非遺推廣有了十足底氣。工坊設立的頭半個月,就接到了總計約4萬元訂單。同時,當地又趁熱打鐵開發(fā)了供企業(yè)團建、校園研學的文旅項目。
“作為提供平臺的交換,非遺傳承人們也將更多地走進社區(qū)、學校和工廠,為居民、師生和工人帶去公益文化服務?!睂O燕說,通過經濟和文化效益雙驅動,金鳳鎮(zhèn)的非遺還將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08日 09版)
編輯:康婧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