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姚琳
臘月里,記者來到河北曲陽崗北村,制瓷工坊里,大伙兒傳藝、學藝,忙得熱火朝天。
崗北村位于定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附近。數(shù)百年來,村民以瓷為生、以瓷為業(yè)。村里有制瓷工坊70多家,以戶為單位、小院為載體。
“制瓷師傅在工坊或工作室里‘開課’,本村或外村人過來學藝,我們稱它‘小院課堂’?!睄彵贝宕逦瘯敝魅锡媮砗媒榻B,起初來學藝的都是本村人,后來外村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授課老師也逐漸從制瓷師傅拓展到非遺傳承人、藝術大師和美術大師等。
“下刀不要急,想好起刀點和落刀處?!庇揽硕ù煞焕?,23歲的王祖行正在練習刻花。一旁,38歲的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永克定瓷坊藝術總監(jiān)龐曉江耐心指點著。
“畫畫用筆、墨、紙、硯,而刻花是以瓷為紙、刀為筆。開始的時候真不敢上手,多虧有龐老師手把手帶?!蓖踝嫘袆倎砉し灰粋€多月,還在打基礎的階段,能有人言傳身教十分難得。
除了像王祖行這樣邊打工邊學藝的,永克定瓷坊還不定期組織研學班,邀請學生前來學習體驗。“小小泥坯在工匠師傅的手里被玩‘活’了?!鼻柨h北鎮(zhèn)中學校長魏充亮說,孩子們挽起衣袖動手制作瓷坯,不僅能感受到樂趣,還對定瓷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小院課堂”讓村里的老師傅也受益良多。50歲的葛建輝家五代制瓷,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干這行已有30多年。
聊起制瓷手藝,葛建輝說,小時候是老輩兒人教,長大了跟師傅學,現(xiàn)在則通過“小院課堂”提升?!耙郧爸拼蓱{經(jīng)驗,現(xiàn)在靠創(chuàng)新。這‘創(chuàng)新’哪兒來?就得多學習、常學習”。
通過培訓,葛建輝打開了思路,在材料選擇、造型設計和裝飾變化等方面都有所精進,制作出來的瓷器不僅精美、雅致,還將現(xiàn)代審美觀念和生活需要結合了進來。
這幾天,龐雷定瓷工作室的女主人王丹累得不輕。白天要制瓷、理貨、出貨,晚上還要直播。她做直播不賣貨,而是邊干邊講,講定瓷歷史、講文化發(fā)展、講制瓷工藝,相當于把“小院課堂”搬到了網(wǎng)上?!啊犝n’的是制瓷或喜歡瓷的人,全國各地都有,還有外國友人?!蓖醯ふf,通過直播不但交了朋友,還贏得了客戶。
年關將近,崗北村熱鬧的“小院課堂”,讓村里多了一道別樣的年味兒。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12日 04版)
編輯:康婧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