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圣 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付沖
元宵已過一周,立春將滿半月。一盞盞喜氣洋洋的花燈將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裝點得生機勃勃。
“鬧花燈喲!”“嘿,鬧花燈喲!”又到周末,秀山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何建勛和隘口鎮(zhèn)的“花燈客”來到集市廣場。鑼鈸、嗩吶、翁琴齊鳴,大家邊跳邊唱,整個集市一下子熱鬧起來。頭梳長辮、身穿大襟羅裙的“幺妹子”(花旦)右手搖著綢邊花折扇、左手轉著花彩巾,在觀眾的喝彩聲中來到表演隊伍前唱了起來:“扇子白如雪,撐開半邊月;舞起花彩巾,飛起花蝴蝶,歡歡喜喜慶年節(jié)……”一位外地觀眾邊鼓掌邊感嘆:“這花燈太地道啦,唱得好聽,跳得也好看!”
廣泛流傳于渝、湘、黔交界土家族聚集地的秀山花燈,據傳起源于唐宋的宮廷花燈和元代的祭祀歌舞“跳團團”,經歷了上千年的演進后成為集民俗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唱跳藝術形式,舞蹈動作超過200個。除吸收外來的音樂成分外,秀山花燈還融合了當地的民歌、山歌、小調、戲曲,形成了《采茶調》《黃楊扁擔》等一批廣為傳唱的秀山花燈調,令秀山花燈更加聲名遠播。1995年,秀山縣憑借秀山花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花燈歌舞之鄉(xiāng)”稱號。2006年,“秀山花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何建勛說,鼎盛時期,秀山縣共有200多支花燈隊伍。
一些“花燈客”還能表演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臺花燈”。表演時,幾個童子,手持長桿燈籠照亮場地,以示善才童子過程圓滿。“賴花子”隨即便敏捷地攀上由幾張古式“八仙桌”層層相疊搭成的高臺旋轉唱跳,其動作細膩、表演滑稽,展示出“花燈客”矯捷的身手和嫻熟的雜技技巧。
為更好地傳承秀山花燈,秀山縣近年來組織編排了“花燈操”在中小學推廣,還在職業(yè)學院開設了培養(yǎng)年輕“花燈客”的“花燈班”。融入更多現代元素的《送情書》《貢茶寨》《年關宴》等,已經成為新時代秀山花燈戲的代表,其中《年關宴》還受邀參加過全國百戲盛典演出。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8日 09版)
編輯:康婧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