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鄧玉杰 整理
相較于費用高昂、場地受限的線下健身,云健身具有成本低、碎片化和輕量化等特點。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快速發(fā)展,云健身從教學跟練、線上課程到營銷帶貨等整個體系正逐步邁向成熟化。
但在這場全民云健身熱潮中,有人甩掉身上的肥肉,但也不乏膝關節(jié)或踝關節(jié)損傷者。
一時間,“云健身”這種時下新穎的健身方式迅速成為全民健身的新寵,但上一秒還沉醉在運動的快感中,下一秒就受傷了。那么,觀眾跟著直播間跳操受傷,健身博主需要擔責嗎?
打賞未必要擔責
每當健身主播開始直播,總有不少熱情的粉絲在刷禮物,滿屏的飛機、火箭、嘉年華。所謂的刷禮物其實就是網(wǎng)絡打賞,用戶先將真實貨幣兌換成虛擬貨幣,即“充值”,再用虛擬貨幣購買道具,向主播們贈送道具,即“打賞”。
對此,江蘇新天倫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曉莉介紹,從目前司法實踐來看,直播打賞一般被定義為觀眾用戶與主播之間的贈與合同。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該行為就是合法的。
因此,在打賞作為觀眾用戶對主播的贈與,不構(gòu)成服務合同關系的情況下,除平臺規(guī)定或主播所在公司的自身規(guī)定外,法律上并不意味著一般的健身主播對打賞觀眾的身體狀況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或提示義務。
但如果說該直播平臺本身就不具備合法的資質(zhì),或者直播的內(nèi)容可能違反法律法規(guī)等,可能會有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另外如果打賞人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那么該贈與行為很可能無效或者可撤銷。
“通常而言,主播在直播過程中通過反復講解動作要領、帶練、回答觀眾的問題及提醒觀眾適度跟練已盡了審慎注意義務,觀眾在跟練時應當預見到該項活動所具有的一定風險,并判斷自身的生理狀態(tài)是否足以完成訓練。若觀眾未掌握動作要領,忽視了自身的身體狀況而盲目跟練,則只能自擔受傷的風險。”上海合勤律師事務所律師任明飛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身體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對自身安全負有最大的注意義務。林曉莉認為,健身主播雖有一定的提示義務,但不能過分苛責,即主播如果履行了提示義務,一般認為其沒有過錯,無需為觀眾因跳操不當導致的受傷承擔責任。
當然,對于面向大量觀眾的健身主播來說,必須嚴格遵守平臺直播規(guī)則,對較高難度的健身動作、適宜人群、科學安排健身及休息時間等問題,還是盡量做到提示。
“享受權(quán)利時就應該履行義務?!绷謺岳虮硎?,有影響力的主播因其具有號召一般觀眾跟練的先行行為,并且因此而獲利,應當對觀眾負有提示義務。
購買私教服務或需擔責
“如果觀眾在購買了健身主播的私教服務,兩者之間就不再是觀眾和主播關系,而是我們在健身房中常見的學員與教練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簽訂的合同也是典型的服務合同,服務既可以是遠程的線上視頻指導,也可以是線下的現(xiàn)實示范?!绷謺岳虮硎?。
健身服務合同成立后,主播們既應全面遵守合同各項約定,亦應盡到更高的義務。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健身過程中,主播們要對學員的健身動作等予以個性化指導,對學員的身體狀況實時跟蹤觀察,對較為危險的動作進行保護,最大程度保障學員的身體健康。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因此,在健身服務合同履行期間,如果主播未按照約定履行帶教、指導義務或者履行帶教、指導義務不當,導致學員受傷的,主播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賠償責任。當然,如果是因為學員自身不規(guī)范行為或不配合行為導致受傷的,作為健身教練的主播們可以視情況減輕或免除責任。
教學類主播應持證上崗
廣東省健身健美協(xié)會會長黃勇表示,云健身方便群眾隨時隨地健身,但從專業(yè)角度來講尚有不足之處,因為健身需要因人而異,云健身的模仿訓練從效果上有不確定性,從安全上有一定的危險性。
記者瀏覽了一些短視頻直播平臺,不少人氣高漲的健身博主的簡介中并未標注持有國家健身教練資格證書。而且在直播間的公屏上,也鮮有健身博主盡到提醒義務。而在各直播平臺上,并不需要任何資格證,只要完成實名認證后即可進行直播。可見,在云健身市場中,部分健身博主缺乏教學資質(zhì)。如具有相應的教練證書、專業(yè)運動員證書或相關體育專業(yè)畢業(yè)證書等;以專業(yè)能力履行合同約定的健身效果,幫助學員完成瘦身、塑形、增肌等目標。
黃勇表示,受疫情常態(tài)化影響,確實有部分健身房教練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教學、帶貨,但在整個線下健身從業(yè)群體中占比并不大。短時間云健身不可能取代線下健身,因為“線下的運動氛圍無法取代,線下有教練及時糾錯,健身效果更明顯也無法取代”。
他指出,目前云健身普遍準入門檻低,需要加強對行業(yè)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管,教學類的健身主播需要與業(yè)余分享的健身主播分開,教學類主播需要持有專業(yè)教練證書上崗。另外,要對運動營養(yǎng)品的健身帶貨從嚴約束,部分短視頻有引誘、引導使用興奮劑的傾向,都需要專業(yè)人士來甄別,建議對此成立相關監(jiān)管機構(gòu)和舉報系統(tǒng)。
編輯:王占平